全民总动员!刷新湘江新区城市“素颜”

相链区块链

湘江早报全媒体记者 黄荣佳 通讯员 彭毓妍  

每日清晨6时许,天刚蒙蒙亮,环卫工人雷建红已经拎着扫帚出了门,这已经是他参与周末大清扫行动的第12个年头,他笑着打趣说:“以前扫的是垃圾,现在扫的是习惯。”

今年2月,长沙市在全市范围集中开展爱国卫生大扫除活动,正式将每周五确定为爱国卫生大扫除日。在雷建红的记忆中,从他到湘江新区从事环卫工作的第一天起,周末大清扫活动已成为惯例,这场坚持了4000多个日夜的“全民总动员”,全区参与人次已超百万。

这场持续十余年之久的“全民大清扫”,扫出了什么?给湘江新区带来了什么?记者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街头巷尾一探究竟。

从“扫大街”到“扫云端”,科技让城市清洁更聪明

3月28日,记者来到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附近,只见火红的山茶花竞相开放,一面绚丽的花墙替代冰冷的水泥隔离墩;麻石板路擦洗得锃亮,搭配原木花箱里的三色堇,一派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作为湘江新区“周末大清扫”的重要区域之一,更是长沙旅游的网红打卡点,星湖社区工作人员对沿街的绿化提质升级,通过打造花境景观、增设花箱等方式,营造出“一步一景”的街区氛围。

同时,社区出动百余名工作人员、志愿者,按照“三扫四保”、18小时清扫保洁模式,对主次干道沿线、背街小巷、楼宇广场等区域的环境卫生进行集中整治。

除了百余名忙碌的身影,在梅溪湖大剧院门前,有一位特殊的“工作人员”,一台蓝白相间的无人驾驶清扫车正沿着预设路线作业,遇到行人会自动避让,待到前方无障碍后,它继续“埋头苦干”。

“它一小时能扫5公里,相当于3个人的工作量。”湘江运营相关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加入机械清扫,一年能够为企业和园区节省20万元以上的人工费用。

“除了机器帮忙之外,现在还有‘数字城管’加持。”湘江新区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区有近50名采集员,围绕辖区重要商圈和热门点位进行巡查,针对城市应急管理、市容环境等问题进行采集,再将信息上传至数字城管,通过后台运算,分派至相应的处置部门,实现实时响应、及时处理,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朋友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和氛围。

“‘数字城管’一定程度上相当于我们的‘天眼’,能告诉我们在日常巡逻中看不到的地方。”雷建红向记者说道,参加了12年的“周末大清扫”,最大的感受就是参加的人多了,机器人“同事”也多了,落在环卫工人身上的活儿也轻松了。

从“要我做”到“我要做” 扫出社区共同体

在星湖社区,80岁的王奶奶向记者展示她自制的“百宝箱”,里面整齐码放着用旧衣物改制的环保袋、铁丝自制的捡拾夹。“工具越用越顺手,邻居越扫越亲近。”她回忆,十余年前第一次看到周末大清扫活动时,大部分人躲在楼道观望,只有少数人到场参与。

如今,社区组建了多支队伍,大家轮流当“值日生”。令王奶奶印象最深的,是2023年冬天大雪,社区居民们自发提前一小时集合铲雪,让大家从冬天被窝里爬起来的理由是,怕耽误学生上学!

从“要我做”到“我要做”,全民大扫除在湘江新区蔚然成风。在企业聚集的尖山湖片区,每周五的“周末大清扫”活动成了企业之间的“非正式洽谈会”。

某科技公司总监笑着透露:“上次和隔壁公司的负责人边扫边聊,便成为朋友,后续达成了合作,我们约好下回还一起做志愿者。”

在高校云集的大科城片区,由学生组成的志愿者队伍成了主力军,扫地、擦窗、推广垃圾分类,甚至还吸引了外国留学生参与。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生阿里第一次参与清扫,看到自动驾驶的清扫车连连拍照:“这是我第一次见这样的清扫车,太先进了!”

据悉,每周的“周末大清扫”湘江新区日均投入环卫作业人员约3600人次,组织门店、物业、志愿者等共计约3400人,出动养护车、洒水车、机扫车、垃圾车等设备日均约500台次,对湘江新区内的金星大道、潇湘大道、岳麓大道等主要道路,及社区背街小巷、农贸市场、医院和学校周边等区域进行深度清洁,刷新湘江新区的城市“素颜”。

“每周五定期开展周末大扫除活动,每周六、周日持续开展大清洗行动。”湘江新区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湘江新区将继续坚持精细化管理的原则,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加大在公共设施维护、环境卫生整治等方面的投入力度,让湘江新区的这把“扫帚”,扫出数字时代的治理密码,也扫出人人参与的文明底色。

【作者:黄荣佳】 【编辑:黄荣佳】
关键词: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