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关乎生命的“照亮”
彭璐珞
世界读书日在即,与朋友们讨论起读书这件事。有人出示一则最新数据,2024年中国人均阅读量约为8本,纸质书5本,电子书3本。另一个数据是,2023年,我国人均图书拥有量约8.4册。一个拥有最悠久文明传统、最卷帙浩繁典籍版本的国家,人均阅读量不过是个位数。
不想读书,读不进书,读不了几本书,未必是个问题,因为首先要问的是,我们究竟为何要读书?
书,《说文解字》释为“箸”。《说文解字注》:“敘目曰:箸於竹帛谓之書。書者,如也。箸於竹帛,非笔末由矣”。书的正体字“書”,上笔,下者。用刀笔将文字刻写于竹帛,使其含义显明,便是“箸”,也便是“书”。
人类文明经历了漫长的口耳相传时代,那些信息,固然带着丰沛的温度和情感,却每每在风中飘散。当人类有了传承的意识,开始思考千年万代的事,便希望可以留存下某些印迹,穿越沧海桑田,传之久远,书于是诞生了。
可以想见,在那些书写材料极稀缺、又厚重的年代,先人一定是惜墨如金,得以成为“书”的,必定是金玉良言,必定是密码口诀一般的存在。书于是也成了一道门槛,隔离了贵族和平民,劳心者和劳力者,划分出两个世界。
然而,当书写的材料从竹帛到纸张,再到如今的电子年代,书的数量极大地爆炸了,书的含金量也极大地稀释了。今天再去学富五车,似乎既不可能,也不必要。
比读多少书更重要的,是读什么书,怎么读书,以及更基础的,为什么而读书。
据我观察,在“为什么读书”这件事上,可以分三类。
第一,“为实用而读书”。许多人读书,不是因为热爱,不过工作所需、生存所驱。某些技能类、知识类的书,可以快速给我们查漏补缺。甚至包括很多高校的读书人,以写作为生的学者、“写字阶层”,可能也不过是在这一层面上读书。
书中未必有千钟粟,未必有黄金屋,但可以谋一份差,得碎银几两。所以各种快速读书、七天读一本书、将书嚼烂了喂给你的书,很有市场。这当然无可厚非。
第二类,可称之为“为无用而读书”。
许多朋友说,闲来无事时读读书,书是一种调剂,也偶有惊喜和启示。蠲除了功利的目的,读书更有种悠然的情味,是生活中不多的好时光。现在出版社生存都不容易,但有一类书总是卖得好:文学、艺术类。林间泉下,风花雪月,我们总想寻一处这样的所在,去安顿慌张躁动的心。
还有一种情况,纯粹渴求知识而读书,也可以算是“无用之读书”。身边有这样的朋友,单纯地以读书为乐。置身书海饥餐渴饮,真有种满满的惬意,似乎也不为什么目的,也不拘什么书来读,读进去了,就入味了。我有两年在香港做博后,不用上课不用教课,论文也懒得写,就天天泡图书馆。每天傍晚从图书馆出来,看天光渐暗,总恍然有种“书中日月长,何心更梦白云乡” 的感觉。西方许多大学也提倡这种“无用之学”,甚至相信无用乃为大用。
后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发现古人的读书,并非实用也并非无用,而是一种“致用的读书”。这是第三类。
“为致用而读书”,可以是非常个人的。荀子有句话:“为己之学,在美其身。”读书不是为了别人,是为了自己,为了生命的提升与超越,为了自身的充实和有光辉。正如流行语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柏拉图也说,人是有成色的,有金、银、铜、铁,甚至还有不知名的第五元素。
读书,真的可以让一个人从第五元素,慢慢脱胎换骨,炼成银质金身。以曾国藩为例,30岁前,他就是个庸俗子弟。30岁后他立志“换一个人出来”,30年后临终时,真的做到了。看他的日记家书,读书是他脱胎换骨的重要秘诀。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读书,绝不是无用的,但也绝不是世俗之有用,而是可致大用。
个人觉得,读书最大的意义,便是“照亮”。让漫长的古典和永恒的现实相照亮,让无数人走过的路和今天我们行过的桥相照亮,于是,心明眼亮,不再蒙昧。
比如,2500年前的《论语》,两千多年来多少中国人读过,每个人都会被至少其中一两句话照亮。“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就是《论语》中曾将我照得透亮的一句。这种照亮可能是生活某一刻的豁然开朗,也可能是治国理政时的条理分明,所以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有句话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从这种“照亮”的意义上,此言绝对不虚。
因此,第三类——“为致用而读书”,还包含为治国平天下而读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实是一致的。小到让自己明白,大到让天下明白。这便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以青年毛泽东的读书为例,他在湖南省图书馆,也曾如饥似渴地读了大半年书。以刚才的分类来看,他读书不仅是“实用的读书”,也不是“无用的读书”,而是寻找宇宙人生大问题的答案、追寻“大本大源”的读书。正因有了这样的读书经历,所以才有了后来的毛泽东。有了这样读书的毛泽东,才有后来中国革命的胜利。今天我们读书,不妨学一学青年毛泽东的读书法。
下一个问题是,究竟读什么书?
今人与古人读书的一大不同,在于今天只要财力具足,我们几乎可以看到想看的任何书。而古人却并非如此。有个词叫“束之高阁”。高阁上的书,小孩子拿不到,通常也不给小孩子看。古人从开蒙到成年,读的书有次第,非次第的不给读。官家也会对书有品评,有高下之分,甚至有禁书。经——史——子——集,是古代图书的总目,但并不是并列的,而是一种差序格局。
对古人来说,如果只有读一本书的机会,如果生命只剩下一天的时间,读什么?那么答案一定是“读经”。“经”的本来含义,是织布机上那条不变的经线,以此寓意古今不变的常道。
人生而为人,首先要明白的那些道理,都在经里。不仅要明白,还要做到,所以经也是“径”,是要去走的。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试想,如果读的不是“经”,是今天的网络小说,如何闻道,又如何甘心“夕死可矣”?在最有限的时间里,读最有含金量的书,符合读书的经济学。所以建议时间不够又想读书的朋友,不妨从“经”开始。
如果读的是经,那么读书数量的意义就在其次了。去看古人的传记,基本都会说其“通某经”。一生通达“一本正经”,其实也就够了。这是安身立命之本。
多年前开始读经典,从四书入手,才知道书真是分精华和糟粕的。糟粕不是不好,是造酒剩下的渣滓。食之无味,虚耗生命而已。如果说“经”的每个字都是纯金,那么今天大多数书,都是水做的。吾生也有涯,知也无涯,读那么几本重要的经典,终身品味,终身受用,足矣。
最后说说怎么读的问题。
首先,读书不是看书。《说文》:读,诵书也。读是要出声读,也称“讽诵”,用眼睛看,不能算读书。看仅仅用了眼根,读却是多根并用——口诵,眼识,耳听,心惟。大声读出来,感受文字背后的韵律,声入心通,许多领悟是仅仅看文字无法得到的。所以对于经典,不能只是看,要读诵。当然,对于一般的书,眼睛看看就罢了,可能也没有“读”的价值。
其次,既要读,还要讲。“岳麓书院学规”里关于读书的第一条,是“日讲经书三起”。这里头有几个关键词,“日”“讲”“经”“三”。首先,“经”是读书之首,如前所述。其次,每天三次,作为“日课”,不可有一日废弛。再次,不仅是“日读”,而是“日讲”。不仅仅自己读,还要讲给别人听,这是读经典的重要方法。
《论语》有一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是吾忧也”。注意,德行是要修的,学问是要讲的,不能反过来。讲学,是君子增益学问的不二法门。其中原理,有点像“费曼读书法”,用老妪能懂的话讲出来,就是一种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哈佛的学习金字塔说“教是最好的学”,也是这个意思。
所以,在岳麓书院中,学生平日自习的居所称为“斋”,一个叫“教学斋”,一个叫“半学斋”,就有这层深意。学习并不仅是自己饥餐渴饮,而是要互相讲习。教就是学,教学相长,半教半学。《易经》将这种状态称为“丽泽”——“君子以朋友讲习。”
第三,每天读,而不是偶尔读。太阳每天升起,故有“常”。读书人日日读书,便是有常。曾国藩说:“有常是人生第一美德”。曾国藩有十二“日课”,而明清皇家,翰林为帝王讲经论史,称为“日讲”。
日日不断,非常重要,一旦中断,那需要积累涵养的气就断了。所以日课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和修养的方式,不仅仅是日积月累,更重要的是涵养一种正气,清气,书卷之气。
第四,读原著,还是读二手书?今天,市面上充斥大量解读经典的书,也有大量摘录、节选。这些书,像是将金枝玉露取一瓢饮,又或者是兑了水投喂给大众,作为生意无可厚非,但真正有志读书的人,还是要读原典。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不仅仅是在形上,它是有气息,有神韵的。经带着古圣先贤的气息,我们读之,如同亲炙。如果将其肢解,人为选出几句,气息也就不完整了。如果再用普通人的水平去注解圣贤,那就必然降格以求。很多的注疏,有其形而无其神,就像你千里迢迢去看一个你喜欢的爱豆,看到的却是他的替身,那么不如读原典,与之当面切磋。就算注解者的水平可能比读者高,但也终究是有限的。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在于它是无限的,天花板无限高。当自己将经典的字句一一读过,一一体会,乃至印心,才可能刻到你的气质里。
第五,读有字书,还要读无字书。禅宗有个比方,所有的语言,都像是指向月亮的那个手指头。书只是那个指头,目的是月亮,不要误以为指头就是月亮。《浮士德》说:“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古今悟道之人,绝大多数要读书,但也不排除有“生而知之”者,浑然醇厚,天生圣人。因为真正的道,毕竟是在脚下。
1917年,青年毛泽东读了中西方的书卷,又从脚下去读一本社会的大书。他与萧子升不带一文钱,走遍了湖南五个县市。“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 湘西作家沈从文,只上过小学,但却对生活的无字之书洞察入微,“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读无字之书,更是将自己变成一本书。不是说成为一个行走的书橱,而是让自己成为“载道之器”。有一年见一位长者,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他指着自己的胸口说——这里就有一部大藏经。古人言,文以载道,其实这个文,并不仅仅是文字,也指所有具象的事物,包括人自身。把整个生命打造成载道之“经”,举手投足皆焕发光彩,容止之间,令人望之俨然,即之也亲,向善向上,这或许是真正的“无字之书”——生命之全体即经典之写照。
愿我们都做真正的读书人,人与书,彼此照亮,光光相映。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