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委员向华建议 正确引导居民改变传统就医观念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月30日讯(全媒体记者 李静)“到大医院看病路程远费用高”“疑难杂症专家号难挂上”“三甲医院住院住不上”……说起就医问题,机制流程方面的诸多不便都成为老百姓口中“看病难”的主要原因。然而,随着近年来分级诊疗、医联体建设、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举措的落地,“看病难”依然没有消失。对此,省政协委员、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向华认为,解决“看病难”问题还要解决人们就医观念和习惯的“内伤”。

  场外速递  小毛病也要去三甲医院

  近年来,各地都在花大力气解决“看病难”。湖南坚持提升基层服务医疗能力、推进医联体建设和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三条路径”,构建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取得了良好成效,有效缓解了“看病难”。

  但不少患者依然感觉“看病难”,这又是为何?“‘看病难’其实主要难在大医院看病难和看‘大’病难。”向华认为,“看病难”产生的原因除了医疗资源不均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薄弱、看病流程繁琐复杂之外,也与群众固有、陈旧的就医观念有关。

  “觉得小医院‘不行’‘看不好’‘不安全’,连感冒、胆结石这样的小毛病都要到三甲医院挂知名专家号。”向华说,正因为如此,导致大医院人满为患,而具有一定医疗水平和诊疗能力的基层医院冷冷清清,造成医疗资源浪费。

  深度解码  分级诊疗撼动“看病难”

  “分级诊疗作为5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之首,是一项基础性、长远性、系统性的制度设计。”向华表示,2018年省财政投入3200万元,支持48家贫困县医院肿瘤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肾内科与呼吸内科建设;启动了纳入全国重点提升服务能力的11家县级医院的胸痛、卒中、创伤“三大中心”建设。村村有卫生室、乡乡有卫生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大大提升,将可胜任更多医疗任务。

  此外,截至目前,全省已建立各种形式的医联体612个,其中医疗集团71个、县域医共体133个、专科联盟123个、远程医疗协作网285个。医联体建设覆盖全省所有市州、县市区,14个市州均建成1个以上成效较为明显的医联体。所有社会办三级医疗机构全部参与医联体建设,社会办医疗机构及康复、护理等机构参与医联体建设比例超过20%。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则设置基础服务包和个性化服务包,重点围绕“三人”(老年人、孕产妇、儿童)、“四病”(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脑卒中康复),提高履约率和签约居民感受度,守护了基层群众的健康。

  委员建议 正确引导科学就医观念

  “随着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不断加大,绝大部分常见病、多发病往往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乡镇医院和县级医院就能解决,不需要上大医院、找大专家。”向华建议,人们要转变观念,摒弃小病“扎堆”大医院的认识和习惯,树立正确的就医理念,理性、科学就医。

  他建议,卫健部门与宣传部门一起,对国家的分级诊疗政策、医联体建设成果等加大宣传力度,让群众了解分级诊疗的具体做法和工作进度,理解“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医改设计,接受国家分级诊疗整体布局,引导群众“就近就医”,合理分流。

  从政府政策层面,将健康科普工作提升至重要位置,设立健康科普基地,配备专项资金支持,开展行之有效的医疗健康科学普及。二级以上医院都应组建不同专业的科普专家团队,开展知识普及、纠偏辟谣,传递准确的科学就医、医患配合、自我管理等方面的健康信息。

  “在分级诊疗格局构建中,医保是最强有力的杠杆。”向华认为,通过按医疗机构级别设置梯度式报销比例,引导参保人小病、一般性疾病自动选择基层医疗机构。同时建立适应分级诊疗新格局的医保支付方式,畅通从下往上的转诊转院机制,建立从上往下的下转激励机制。

  此外,向华还建议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薪酬水平,留住高质量的基层卫生队伍;加大对基层偏远地区信息化建设的支持与扶持,让优质医疗服务伸手可得。

【作者:记者 李静】 【编辑:谭伟】
关键词:两会 解码提案议案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