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国际“朋友圈”扩容 商贸流通惠民生

  五一广场,长沙城千年中心所在。452米的长沙国金中心、20多条特色街区、应有尽有的商业形态、琳琅满目的国际大牌……这里迎接八方来客,也见证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长沙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高水平“引进来”和高质量“走出去”同步发展的长沙,正显现充满魅力的“国际范”:与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贸易往来;2018年进出口规模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增速居中部第一位;近三分之一世界500强企业在长沙投资;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765.04亿元,总量居省会城市第6位……

  全市商务和开放型经济呈现追赶式跨越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全面建设现代化长沙注入了强劲动力。

  春华秋实,继往开来。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坐标节点上,如何塑造商务和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成为长沙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长沙将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建设,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助推平台升级、产业升级。新时代召唤下,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棋局,将成为长沙未来可期的大手笔。

  A

  引进走出 深度融入世界经济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长沙抓住全球化发展机遇,对外开放水平取得历史性突破。近年来,在“创新引领 开放崛起”战略指引下,长沙市委、市政府全力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

  随着对外开放门户敞开、开放平台设立以及外贸体制改革一步步“放权、松绑、搞活”,资金、设备、技术、人才开始在长沙与世界之间加速流动。

  长沙国际“朋友圈”从无到有,拓展至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市的对外贸易从1951年的430万元(当时称作外贸收购额)到2018年的1283.3亿元,实现跨越发展。2017年来,长沙临空经济示范区和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相继获批,为长沙新一轮高质量对外开放创造了机会。

  随着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增强、体制机制逐渐完善、平台通道逐渐夯实、企业主体日益壮大,长沙外贸进入高速增长期。今年1月至8月,长沙实现外贸进出口1232.9亿元,同比增长64.7%,增速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其中8月单月实现进出口额209亿元,创单月外贸进出口额历史新高。

  开放型经济规模扩大的同时,外贸产品不断迈向高端市场,企业、产能也在大规模走出去。

  “最开始的时候,进口的需求比出口的需求更为迫切,主要是对高新技术产品、机电装备的需求旺盛。”时任长沙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主任的张明说。

  1985年,长沙电冰箱厂从意大利引进一条冰箱生产线。

  1986年4月,第一台“中意”冰箱诞生。“中意电器,人人中意”成为当时家电行业响亮的广告。

  引进来的同时,长沙产品开始大规模走出去,首先走出去的是花炮、湘绣、农产品这些传统优势产品。

  “刚开始,我们代理的出口货物主要有藠头、竹筷、凉席、服装、鞋帽等,进口货物主要是矿石、零件等。”浩通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郑璧双从事国际货代已经20多年,1996年成立的浩通公司是湖南第一家国际货代公司。“现在出口主力军是电子产品、手机、医药、工程机械等,进口以奶粉、水果、海产品等消费品为主。”从浩通的业务变化,可以一窥长沙进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

  据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加入世贸组织以来,长沙出口的商品已经逐渐从劳动密集型、资源型产品转变为技术型、高附加值产品。

  2014年至2018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年均增长率为11.6%,高于全市平均出口增幅。

  长沙制造不断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提速;全球市场布局进一步优化,非洲、东盟等新兴市场迅速拓展。同时,进口商品结构倾向于资源型、技术型及消费品型。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这些年长沙经济快速转型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产品走出去不断迈向高端市场,企业、产能也在大规模走出去。在世界舞台上,随着中联并购CIFA、三一并购普茨迈斯特、楚天并购ROMACO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并购,490多家长沙企业走进92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境外中方合同投资102.6亿美元。敢闯敢干的长沙人,在海外市场有了一席之地,并逐渐在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现代农业、矿产资源开发、路桥房建、能源开发、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形成了“海外湘军”品牌。

  刚刚在长沙成功举办的第一届中非经贸博览会,共有53个非洲国家及10多个国际组织和机构参会,推动签署81项合作文件、成交200余亿美元。许多参会的非洲朋友对中国发展、对中国中部地区发展感到非常震撼,认为中国经济发展为非洲带来了许多机会,希望进一步加强合作。

  长沙正在加速“开放崛起”中“拥抱全球”。

  B

  招大引强 500强企业纷至沓来

  招商引资,是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更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动力源泉。

  1982年,湖南历史上第一家合资企业——粤湘强丰有限公司落户长沙,打破了长沙外资企业数量为零的局面。1984年10月,长沙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湖南安沙尼纶拉链有限公司诞生。从此,长沙外商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外资来源日趋广泛。

  长沙实际利用外资从1982年的26.8万美元到2018年57.8亿美元,增长2.2万倍。截至今年8月,长沙累计实际使用外资484.97亿美元,在长沙有投资的国家(地区)逾54个,资金主要来源地是香港、台湾、美国、新加坡、日本等。

  2018年5月7日,楼高452米的“湖南第一高楼”九龙仓长沙国金中心正式开门迎客,包括Hermes、Saint Laurent等一大批国际一线大牌随之落户星城,开出湖南首店。这个历时7年打造的商业“巨无霸”今年上半年销售21亿元,居中部商场第一。事实上,长沙国金中心是湖南迄今为止最大的外资项目,它由香港九龙仓集团斥资逾200亿元打造。

  香港一直是长沙最大的外资来源地,2018年长沙实际利用香港地区的外资42.7亿美元,同比增长22.9%,占全市的73.8%。九龙仓、和记黄埔、怡和集团、招商局集团等一批重要的香港企业均在长沙有项目投资。

  今年5月28日上午,宁乡比亚迪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奠基。9月10日,由比亚迪电子长沙工厂生产的首批华为手机在望城经开区长沙智能终端产业园正式下线。这是比亚迪与长沙十年感情的“最好见证”。

  自2009年“牵手”以来,长沙已成为比亚迪第二大产业基地,包括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产品线。

  比亚迪与长沙的故事,是长沙“筑巢引凤、精准招商”的缩影。从2012年至今,长沙累计实际到位省外境内资金5841.9亿元,预计今年实际到位内资将突破1180亿元。30个省、市、自治区在长沙均有投资,资金主要来源地是广东省、北京市、上海市。

  不断提升的产业基础、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令大项目、好项目纷至沓来。截至2019年8月底,在长沙投资并存续的世界500强企业达162家,沃尔玛、大众、博世等一批500强项目的引进,为长沙产业链提升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长沙已成为中部地区外资强势流入的洼地,产业集聚能力和城市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在高质量发展阶段,身处中部内陆的长沙,缘何频频受到外来资本、产业项目的青睐?主动调整招商思路、加大服务调度、拓宽招商渠道、力求引优引强提高实效……长沙根据实际情况精准发力。

  长沙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第一抓手”,成立招商引资领导小组,建立周调度、月通报交办、半年度讲评和年项目观摩机制。为强化“稳外资”工作举措,《关于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的若干意见》《长沙市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等相继出台。

  大企业纷至沓来,好项目相继落地。如今的长沙,扑面而来的是项目建设的热潮,越来越浓的是不断优化投资环境的氛围。

  C

  消费升级 打造区域消费中心

  通过提升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实现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的同时,长沙商贸流通业也实现了与时代大潮同频共振。经过70年的发展变革,长沙商品流通繁荣活跃,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主体多元化发展,流通体系健全完善,区域性消费中心基本形成。

  新中国成立初期,长沙百业待兴。 1949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0.92亿元。

  随着全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不断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商贸行业经历了国有民营、改组改制等多轮次改革,非公经济发展繁荣。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贸易市场持续繁荣,物资供应从短缺走向充足,消费品种类极大丰富,计划经济时代极具特色的吃、穿、用各类消费品“票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2018年长沙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765.04亿元,是1949年的5206.6倍,年均增长13.2%。数字的背后是长沙人亲历的巨大变化。

  从记忆中的百货大楼到一站式购物中心新零售——

  1951年,长沙中山路的国货陈列馆改为长沙市百货公司的中心门市部。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这里都是长沙最大的商业大楼。

  20世纪90年代初,阿波罗、友谊、中山、晓园、东塘百货“五虎闹长沙”,开启了长沙零售业的第一轮发展。

  进入21世纪,长沙商业逐渐由传统百货业进入更加注重“品牌与体验”消费的一站式购物中心时代。随着步步高梅溪新天地、悦方ID MALL、友阿奥特莱斯、海信广场、长沙国金中心等大型商业综合体的涌现,市民生活品质和消费便利化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

  现在的长沙,已建成了门类齐全、城乡贯通的商业销售网络,专卖店、超级市场、便利店、百货店、购物中心等遍地开花。

  从黄兴南路到数十条特色商业街区——

  新中国成立初期,长沙市中心一条像样的马路也没有。黄兴南路作为长沙第一条步行商业街,成为长沙人的集体记忆。近年来,坡子街、太平老街、解放西路等一大批特色商业街区在长沙相继建成,对展示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创新消费模式、促进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

  从小而散的传统商品市场到规模化、规范化、多元化发展的大型商贸城——

  上世纪90年代以前,长沙多是小而散的传统商品市场,到上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大型市场。随着城市扩容、产业扩张,长沙专业市场朝着规模化、规范化、多元化方向快速发展。据统计,长沙目前年交易额超百亿元的商品交易市场有7个:海吉星农产品批发市场、中南汽车市场、湖南省一力物流钢材大市场、高桥大市场、红星大市场等。以中南汽车市场为例,该市场2018年的交易额近400亿元,占长沙汽车交易市场总份额的六成左右,是以新车销售为龙头,集二手车交易、汽配批发、机动车“一站式”综合服务等于一体的全国知名专业市场;海吉星农产品批发市场去年的销售额为580余亿元,其农产品销售占全省的八成,居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前三位。

  从“买菜难”到完善的“菜篮子”零售网络——

  如今,长沙逐步构建起以海吉星、红星为龙头,以标准化及示范菜市场、大型生鲜零售超市为主体,以社区生鲜菜店、互联网+生鲜配送企业等为补充的流通体系。根据《长沙市“一圈两场三道”建设2019年工作方案》,2019年,长沙计划建设便民生鲜农产品市场54个,其中新建30个、改造24个;建设便民生鲜农产品社区门店55个。截至9月23日,全市已建成的便民生鲜农产品市场34个、社区门店50个。通过去年和今年的改造、新建,长沙市的农贸市场总量在445个以上。400个“15分钟生活圈”中,每个生活圈都将有一个买菜的地方,长沙人将生活得更加舒适惬意。

  从艰难的凭票购物到现代化的一键购物——

  新中国成立初期,长沙对粮、油、棉、猪肉等18种生活必需品实行凭票(证)定量供应。如今,市民只要在家中用电脑鼠标或手机就能实现一键购物。从曾经物资短缺的计划经济时代,到如今百花齐放的市场经济时代,长沙人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日新月异。在“互联网+”的带动下,各种商业新业态不断涌现,网上消费迅速发展。2014年至2018年,长沙限额以上网上商品销售额增速分别为309.3%、67.3%、44.9%、120.8%、23.3%;限额以上网上商品零售额增速分别为72.0%、87.1%、42.3%、33.9%、34.4%,远高于全市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销售额、零售额增速。

  在消费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消费水平也在稳步提升。人们吃的已从过去填饱肚子,发展到讲究膳食平衡;穿的不再是为了遮体御寒,也不是“黄、蓝、灰”三色,而是讲究舒适、新潮、美观;用的不再是简单的必需品,手机、空调、彩电、洗衣机等已经普及。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从1980年不到7.67平方米增加到2018年42.7平方米。2018年,长沙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空调机239.1台、计算机91.5台、汽车69.2辆,农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空调机172.1台、计算机47台、汽车57.1辆。从追求“吃饱穿暖”到“缝纫机、手表、自行车”到“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再到如今“手机电脑年年换,私家小车到处跑”,长沙市民对美好生活的设想不断转化为现实。

【作者:刘捷萍 王浩】 【编辑:黄慧莹】
关键词:商务和开放型经济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