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锦绶堂,见证红土地巨变

百年老宅锦绶堂气势恢宏、工艺精湛,它见证着这片土地上的革命风云和沧桑巨变。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飞 摄

长沙晚报实习生 李俊苇 全媒体记者 颜开云

从长沙城区往东120公里,在连云山脉腹地、大溪河河畔的大围山楚东村,坐落着一座气势恢宏、工艺精湛的深宅大院——锦绶堂。

1930年,秋收起义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红军建立起全国第一个建制省的工农兵政权——湖南省工农兵苏维埃政府。随后,省苏维埃政府撤离长沙,先后两次进驻锦绶堂,驻扎时间达9个月。

波澜壮阔的红色革命赋予这座百年老宅非凡的意义。它,也见证着这片红土地的沧桑巨变。

[百年老宅]

大围山深处的清末庄园,有大小房间108间

锦绶堂修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是典型的清末庄园建筑,距今有120多年历史。主持修建这座庄园的涂刘氏早年丧夫,为纪念丈夫建造了这座大院。整个建筑雕梁画栋,是目前浏阳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传统民居。

建筑坐北朝南,背靠山丘,面对大片稻田,南有大溪河流过。大院占地4800余平方米,中轴对称的天井式院落,三进五开间,左右各两列厢房,砖木石结构。

“有大小房间108间,天井15处,庭院3处。”大围山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锦绶堂虽历经百年风霜而显斑驳,但其精湛的建造工艺仍令人赞叹,蕴含着传统文化,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大大小小的房舍由廊舍相连,小巧而精致。前庭、后厅两边有数列对称厢房。在屋檐下的青砖上,塑有用铜丝为骨架、桐油石灰为内胎、外涂彩漆的“檐画”,颇具中国古典特色。

在建设之初,匠师还仿写了大量古文字,字迹漂亮,保存完整。从商周铭文《西都赋》《通典》,到诗人诗作或散文作品的字句,如《爱莲说》《滕王阁序》等,无不展示了这座建筑的匠心独到。

[红色故事]

省苏维埃政府先后两次进驻锦绶堂

1930年,彭德怀带领的红三军团攻克东门,苏维埃革命运动在大围山地区兴起,锦绶堂成为红军后方医院和没收土豪财产保管处。翌年3月初,省苏维埃政府机关又随部迁回锦绶堂,以杨幼麟为代主席的省苏维埃政府在此领导全省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

湖南省苏维埃政府在驻扎长沙期间,做了大量的工作。释放无辜被押群众,平抑物价,救济穷困农工,颁布了《暂行劳动法》《暂行土地法》等一系列布告、法案,苏维埃政策深入人心。当时,湖南省苏维埃政府分土地、办学校、颁布新婚姻法、参与领导湘鄂赣苏区斗争,为中国共产党执政进行了诸多探索。

据说省苏维埃政府第一次进驻锦绶堂时,杨幼麟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认为其地理优势突出,可攻可守,环境也较为安静,适合机关长期驻地。

在锦绶堂北院的阁楼上,设有苏维埃政府的油印室,墙上留有油印传单《纪念“三一八”告白军士兵书》。“猛烈扩大红军”“力争社会主义的前途”“男女平权”等标语至今依然清晰可见。

讲解员介绍,1931年3月,重回锦绶堂的红军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后来,当地群众为了保护好这些标语免被破坏,在省苏维埃机关撤出后,主动用石灰浆或者泥浆把标语覆盖了起来。

[山村巨变]

楚东村入选“国字号”红色美丽村庄试点

锦绶堂见证了燃烧不息的红色火焰,也见证了大围山镇人民不变的奋斗初心,他们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开启新的征程,开创更美好的生活。

“我们楚东村是中国第二批传统保护村落,去年还入选了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楚东村村干部曾凡平说,除了锦绶堂,该村还有中共湘鄂赣省委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楚东山大屋、马鞍山战壕等红色景点。

楚东村充分利用这些红色资源,不断丰富红色文化内涵,计划打造成以红色经典观光为主,以素质拓展、研学教育、红色军事体验等项目为特色的红色文化体验带,满足各类党建、团建、工会活动及红色研学等教育服务需求。

“今年,我们将打造忆苦思甜主题展览馆,整修5000米‘红军路’。”曾凡平说,这将让游客的红色之旅有更多体验。

楚东村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水果产业,在绵绶堂的附近,就有一个大型“水果公园”,尽管是在草木萧疏的冬季,但田间地头成千上万株的桃树、梨树、李树,让人不禁憧憬来年的繁花盛开、硕果累累。

“大围山水果种植面积2.5万亩,其中楚东村就占了1万亩。”当地一家水果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不无自豪地说,这些年来村里环境好了,村民的腰包鼓了,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据介绍,楚东村共有2400多人,而每年前来村里旅游观光、赏花采果的游客超10万人次,销售水果、果脯、蜂蜜、散养土鸡、黑山羊、土鸡蛋、竹笋干等土特产约3000万元。


【作者:颜开云】 【编辑:谭伟】
关键词:锦绶堂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