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史增信丨见信如面!雨花区八旬女教授千字家书里的家国情怀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5月1日讯 据雨花区融媒体中心消息 “我的童少年就是在躲避日寇飞机轰炸和日寇‘三光’(杀光、抢光、烧光),数度毁家,四处逃难中度过的……”日前,一封1200字的家书在雨花亭街道辖区党员干部的朋友圈“走红”,在不断被收藏点赞的同时,也“收割”一茬又一茬小年轻的泪水。

时光回溯,阳春三月,雨花区一个花园式小区内,晨阳“俏皮”地洒向摆满图书的一隅书房。吃过早餐,87岁的叶雪芬左手拄拐,从客厅挪向书房,艰难落座后,她用左手在电脑键盘上轻轻敲击,年事已高、记忆力衰退的她边写边想,躬身为孙女写下一封饱含深情的家信,思绪也如云飘向远方。

写信者何人?“我年轻时嗓门好、精力旺,讲课时经常一站就是4个小时不歇气。”谁能想到,眼前这个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仅是教授、硕士生导师,还曾一度被学生称为“心中永远的女神”。然而,8年前的一次意外中风偏瘫,却“束缚”住了她的右手和右脚……

花花了解到,1958年,祖籍安徽省黟县的叶雪芬从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1958至1960年,辗转至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师从蔡仪、毛星学习文艺理论和中国现代文学。随丈夫刘赣生“南漂”至长沙后,在湖南大学中文系担任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1962年,响应“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湖南大学停办文理科,办成纯工科大学,她随之调任湖南师大中文系任教,直到1996年退休。

信为谁而写?叶雪芬告诉花花,22岁的孙女现在是江西一所大学的大四学生,临近毕业即将走向社会,难免被“浮云遮眼”。“时传尺素,以寄相思;纸短情长,见字如面。”在叶雪芬看来,自己育有两儿一女,家中6人均为共产党员,大家立足各自岗位发光发热,之所以“抽丝剥茧”地讲述小我和家国间的故事,就是想为后辈的人生旅途指路亮灯、“把脉开方”。

“你从小受到湖湘历史和文化的陶冶,表示要传承先烈们的遗志,好好建设我们的国家。”

“你是个幸运儿,生长在一个美好的时代。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你就生长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阶段。”

“你要懂得感恩,感恩党,感恩为了今天的美好生活而前仆后继的仁人志士、革命先辈们!”

……

每天读书看报、赶潮刷朋友圈、整理珍藏书籍……如今,叶雪芬每天把晚年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生病期间还发表了四篇文章,撰写了八篇表扬好人好事的文章。2019年,她撰写的《我和我的祖国》一文,参加国庆70周年征文比赛,还一举获得了特等奖。这封言语朴实的家信,也是她历时数日,“挤时间”一字一字敲击出来的,用微信转发给孙女安安后,安安百感交集、泪影婆娑。

不仅是安安,雨花亭街道基层党建办副主任谭聪,也是叶雪芬的忠实“粉丝”。“我和小谭是忘年交,她经常来看我,这让我空落落的心又时常有一丝慰藉。”叶雪芬说,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会隔三差五上门探望,也时常把党史学习教育相关知识给她送上门,并在相互聊天中涤荡心灵、读史“充电”,形成了良性互动和交往,这让她觉得晚年生活更充实……

如何进一步创新党史学习教育方法和形式?“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融入党性教育,把党史学习教育变‘活’变‘亮’,让党史学习教育更有说服力。”雨花亭街道负责人表示,将充分发挥身边人的引领力、先进性、传播力,在通过他们向亲朋戚友和群众宣讲党史故事的同时,将个人典型故事融入党史学习教育中,让大家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用榜样力量凝聚价值共识,助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更走心。

接下来,雨花亭街道还将在线下开展“就认这个理·永远跟党走”基层理论微宣讲选拔赛,以生动的宣讲形式带领大家“穿越”历史现场,倾听深切回响,引领党员干部在建党百年关键节点,将个人奋斗前行动力融入祖国强盛的时代经纬,接续奋力攻难关,进一步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决心。

【作者:熊其雨 罗芳婷】 【编辑:王智勇】
关键词:雨花区 学史增信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