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 | 十八洞村:年轻人回来了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7月11日讯 据光明日报消息(记者 张碧涌 殷燕召 李慧 龙军)雨中的湖南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山山水水掩映在一片缥缈的薄雾之中。

  “我们苗寨风景好、‘宝贝’多,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十八洞村的土鸡蛋和蜂蜜……”村口一处高台上,大学毕业生施林娇和施康正在直播带货。

  “三沟两岔穷疙瘩,每天红薯苞谷粑;要想吃顿大米饭,除非生病有娃娃。”施林娇口中的一首苗歌,唱的是过去的“苦日子”——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的十八洞村,巉岩高耸、群山阻隔,曾经,这里民生维艰,年轻人都想方设法跑到外面的世界去。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为新时期中国扶贫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几年过去,十八洞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泥巴地换成了青石板、沥青路,黄桃、猕猴桃基地相继建立,前来“打卡”的游客越来越多,村民们开起了农家乐……

  “鸟儿回来了、鱼儿回来了、虫儿回来了,年轻人也回来了。”古老的苗寨,因越来越多的青年返乡创业焕发出新的活力。

  千年苗寨脱了贫

  芒种时节的十八洞村,干净的石板路蜿蜒于黄墙黛瓦的农舍之间,串联起邮局、超市、银行、农家乐等店面,来自天南地北的游人在小雨中自在漫步。

  千百年来,苗寨百姓为生计奔忙,为温饱劳碌,却无法摆脱贫困。2013年,全村人均耕地0.83亩,225户、939口人中有136户533人贫困,很多大龄青年都娶不上媳妇。小康生活,对于十八洞村来说曾经是那么遥不可及。

  苗寨的历史,从2013年11月3日掀开新的一页。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村里,同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围坐在一起,亲切地拉家常、话发展。“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精准扶贫催生了十八洞村的巨变。村支部成为精准脱贫的主心骨,产业扶贫让增收致富走上“快车道”,“党建引领、互助五兴”基层治理模式激发出党员群众的原动力。

  “2015年我参加高考,家中突发变故,让原本不好的生活雪上加霜。在精准扶贫政策帮助下,我家享受建档立卡贫困户各项优惠政策扶持,兄妹4人的学业都得到保障。靠着国家助学贷款,我完成了在浙江音乐学院4年的学习。”施林娇的话语中满是感恩。

  2016年年底,十八洞村实现脱贫摘帽,136户贫困户、533位村民告别贫困。现在,村民人均纯收入已从2013年的1668元跃升至2019年的14668元,村集体收入也超过120万元。

  直播团队带货忙

  鸟儿啁啾,苗家阿妹的歌声在山谷回荡。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让十八洞村迎来“凤还巢”。

  “村里的路通了、网通了,村民的思想也更新了。”在异乡学习工作期间,施林娇一直对家乡魂牵梦绕。2019年岁末,她辞去在湖南浏阳的工作,开启了回乡创业的旅程。和她一起创业的还有两个小伙伴——施康、施志春。施志春从上学时就开始运营公众号,记录家乡的点点滴滴;施康则在长沙做过一份与短视频有关的工作。

  “我们仨一个了解乡情,一个会做视频,一个会唱歌,正好组成一个视频直播团队,大家一拍即合。村里对我们的想法也很支持。”施林娇说。

  白天拍摄、直播,晚上商定次日的主题内容,三个年轻人的创业生活紧张而有趣。“最多的时候一天要直播6到8个小时,现在已经发了三四十条视频。” 施康告诉记者。

  旖旎的山川风光,多彩的民俗文化,诱人的特色农产品,让“三小施”的直播迅速走红。短短几个月,“湘西十八洞娇娇”的抖音号里,已有近10万粉丝,施林娇也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

  今年疫情期间,村里的旅游业受到影响,乡亲们的土特产销售受阻。施林娇又成为“带货”能手,在直播平台上帮助村民、扶贫车间销售了上千斤腊肉、3000多单酸萝卜。

  广阔乡村有作为

  施林娇的成功,让越来越多在外工作的同学、同乡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新的思考。“我有个大学同学是郴州的,她看了我的直播,也想回到家乡创业。”施林娇说,大学毕业生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路,现在乡村振兴需要大批人才,发展空间十分广阔,“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我坚信自己的选择。”

  “等粉丝量涨到足够多时,我们打算将村里的特色农产品卖到更远的地方,还可以承接其他地方的直播销售。”施林娇告诉记者,下一步,他们要让自己的短视频和直播更加专业,还要进行产业规划和品牌打造。

  随着产业根基的日益巩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十八洞村,为乡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有了山泉水厂,我就能回到家门口工作了。”凭借在外地五金厂的技工经验,十八洞村村民隆忠奎成为家乡水厂的一名设备维修工人。

  曾在浙江台州打工多年的龙金彪,则成为十八洞村农旅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之一,带领村民们发展乡村游和特色种植。

  2016年,21岁的施芳丽从浙江台州一家五金厂回到村里,成为十八洞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一名讲解员。“村里的产业分红了,山泉水可以卖钱了,旅游也发展起来了,现在真是焕然一新。”施芳丽高兴地对记者说。

  “我们18名讲解员大都是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村里发展机会多了,年轻人越来越有奔头。”23岁的讲解员龙金翠回乡已有一年,她说,“不用出去打工了,能在家门口挣钱,这就是小康生活。”

  目前,十八洞村已因地制宜组建了苗绣、黄桃、猕猴桃、果桑种植、油茶种植、山羊养殖、黄金茶等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劳务经济、特色种植、特色养殖、苗绣、乡村旅游等五大产业串成乡村振兴的美丽“项链”。

  “雨露阳光,润我家乡,饮水思源,自立自强。”这是十八洞村新修订村规民约的开篇语。在广袤的大地上,成千上万个“十八洞村”正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指引下,朝着全面小康的美好愿景阔步向前。

【作者:记者 张碧涌 殷燕召 李慧 龙军】 【编辑:刘天乐】
关键词:十八洞村 小康 脱贫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