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丹心写千秋 ——寻访伟人毛泽东革命足迹有感
清明时节,细雨纷飞。
我怀着无限敬仰的心情,寻访伟人毛泽东的革命足迹,重温那段动人心魄的革命历史。
追寻着伟人的足迹,我来到韶山冲。
这是一座土木结构的平房,土黄的砖墙,灰黑的屋瓦,四面青山环绕,庭前碧水涟涟。生于农村的毛泽东,自幼对贫苦农民怀有真挚而深厚的感情。他从小受母亲优秀品质的熏陶,心地善良,同情贫苦,在韶山留下许多济贫助困的故事。当时,毛家算是本地的富裕农民。然而,毛泽东没有沉溺于舒适安逸的生活,在意识到民族危难后,决心为国奋起。“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是他留给父亲的信,也是他豪迈的誓言。步入毛泽东少年时期的卧室,有一架小床、一张书桌、一盏油灯,没有多余的物件。可想而知,主席当年是多么地勤奋苦读、心无旁骛。就是在这盏桐油灯下,毛泽东认真读完了表哥文运昌借给他的《盛世危言》,并立下救世济民的伟大志向。多年后接受美国记者斯诺的采访时,他回忆当时场景,还能清晰地背诵出他读到的一本瓜分中国的小册子上开头的句子:“呜呼!中国其将亡矣”。毛主席说:“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于是,一个农民的儿子,背井离乡,舍小家顾大家,毕生都奉献给了国家,成为了人民的领袖。
追寻着伟人的足迹,我来到橘子洲。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青年毛泽东在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橘子洲抒发了他的感怀。在长沙橘子洲头,有一座标志性的青年毛泽东艺术雕像。雕像的头部是沉思的青年毛泽东,表现其“心忧天下”;基座设计成肩膀,寓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缅怀历史,放眼未来。在毛泽东的求学路上,经常和好友萧子升等来到橘子洲,吟诗作赋,博浪击水,议论国事。1925年8月,时任湖南省省长赵恒惕电令逮捕回韶山开展农民运动的毛泽东。在党组织和群众的帮助下,毛泽东离开故乡去广州。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他写下了这首《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仰天长问,凝结着毛泽东对中华民族将走向何方的深深忧虑和思考,抒发了他对中国革命前途的必胜决心、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和自己将投身这一场伟大革命的豪情壮志。
追寻着伟人的足迹,我来到清水塘。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这些温柔婉转的诗句,都是毛泽东写给亲密爱人和战友——杨开慧的。在长沙八一路高楼林立簇拥下,有一片绿树成荫环境幽静的小园林,那便是中共湘区委会员旧址,也是毛泽东和杨开慧婚后相聚在一起共同生活并从事革命活动时间最长的地方——清水塘。大厅乌黑发亮的木墙上挂着青年毛泽东的黑白相片,正气凛然、英气照人。右侧前房是毛泽东与杨开慧的住房,墙上挂着杨开慧和毛岸英、毛岸青的合影。后房还摆着杨开慧母亲用来装衣服的竹箩,让人油然联想起那个年代伟人在党的艰苦岁月里短暂的天伦之乐。在这里,毛泽东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家庭生活,此后长时间里,他转战大江南北,过着居无定所的日子。可以说,在清水塘的时光,是他一生中难得的上有老、下有小其乐融融的幸福时光,充满了侠骨柔情。从清水塘22号到船山学社,毛泽东和杨开慧筑起人生第一个家,毛泽东和何叔衡建起全国第一个省级党支部——中共湖南支部、中共湘区委员会,兴办中共成立后第一所研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学校……清水塘,见证了青年毛泽东在经营好自己小家的同时,不忘兼济天下的责任,走出了一条“小家大国”之路。
追寻伟人足迹,重温革命历史。伟人毛泽东是党的一面旗帜,更是我们青少年心中的一座灯塔。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但仍面临着西方国家的虎视眈眈。我铮铮男儿,当胸怀壮志,放眼千里,努力奋斗,报效祖国!
作者:长沙市长郡双语实验中学2013班 陈昱恺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