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逝的电波 接续奋斗的事业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苏毅 李静 钱娟
以电台为武器坚持战斗在敌人“心脏”部位,架起上海与党中央的电波通信桥梁;用“嘀嗒嘀嗒”的电波声奏响新中国成立的乐章,以生命之光照亮了黎明前的黑暗……出生在浏阳市张坊镇的李白烈士,为了新中国的建立将自己的生命永远定格在39岁,他牺牲的日子距离上海解放只有20天。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概括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
李白烈士39岁的人生是短暂的,却是全面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近日,长沙晚报社、浏阳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互动宣讲活动走进李白烈士家乡浏阳市张坊镇,邀请党史专家、脱贫致富带头人、乡村振兴领头雁、张坊镇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齐聚一堂,重温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聆听红色故事、共谋绿色发展,为接续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贡献智慧与力量。
关键词 红色故事
永不消逝的电波,将无限忠诚代代传承
1910年,李白出生在浏阳张坊镇白石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5年农民运动风起云涌,15岁的李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0年参加工农红军后,他接受组织安排参加了无线电训练班学习。半年内要掌握2000多个英文单词,对于只读过4年小学的李白而言困难重重。但他迎难而上、刻苦钻研,最终成为一名无线电通信的行家。
走进李白烈士故居,一名共产党员的赤胆忠心震撼着所有参观人员——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爬雪山、过草地,李白一次又一次在炮火中用身体护住电台,因为“电台是全军团几千人的耳目,要视电台重于生命”;在上海一个狭小阁楼里,李白遵照党中央指示设立秘密电台,将一道道红色电波穿透白色恐怖,发送到党中央。
“李白烈士最打动我的是‘忠诚’二字。”张坊镇党政办主任陈剑也是李白烈士故居讲解员之一,讲解中她的声音哽咽却又坚定。
陈剑说,李白在上海设立秘密电台曾先后3次被捕。而在面临最后一封电报发还是不发的时候,他仍毫不犹豫选择了“有报必发”,因为发电报意味着个人牺牲,不发电报意味着更多人的牺牲。“李白烈士以个人牺牲坚决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以坚定选择践行无限忠诚。”
“天快亮了,我所希望的也等于看到了(指上海即将解放)。今后我回来当然最好,万一不能回来,你们和全国人民一样,能过上自由幸福的生活!”生命的最后,李白向死而生,对解放事业和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满怀憧憬、信仰坚定。
“每一次讲解都是一次学习。作为故居讲解员,我更应该传承李白烈士的精神,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贡献自己所有的力量。”陈剑说。
“这盛世,如李白烈士所愿。”白石村原党总支部书记李恒珍是李白烈士的族侄,他说,自己和家人将继承前辈们的精神,树立共产主义伟大信念,对党忠诚、报效祖国,将英烈们的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他号召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在李白烈士的故乡,张坊中学李白中队的青少年学子们,正在把李白烈士精神融入到队部活动和日常学习中,继承烈士遗志,刻苦学习努力成才。中队负责人陈丽莎老师说:“我们将大力营造全社会学习和发扬革命传统的良好氛围,扎实做好新时代队员的革命传统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正是长沙本土‘敢为人先’的文化底蕴,才培养出李白烈士这样的红色人物。因此传承好李白烈士精神,必须要把红色文化做活。”浏阳市档案馆馆长、党史研究室主任杨钢建议,要把红色人物故事挖掘好、要把红色事迹精神提炼好、要把红色故居旧址建设好,向党员干部和青年一代讲好“永不消逝的电波”精神内核,开启接续奋斗的新征程。
关键词 绿色发展
决胜脱贫攻坚,靠山吃山村民吃上旅游饭
百年历程波澜壮阔,全面小康与日月同辉,已照进现实。“水泥路、浩吉铁路、杭长高速,条条致富路,通向全面小康新生活。”谈起张坊的巨变,杨钢印象深刻,“四面环山,这里美得让人心醉,也曾穷得让人心碎!”
张坊曾有多穷?脚下的道路为证。富溪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明武至今记忆犹新,“基础设施薄弱,进村只有一条路铺了水泥,到组都是泥巴路,村民个个盼修路!”
事实上,村民肚里的苦水,远不止于此。“几代人都盼着建房子,但负担重,无能为力。”村民李泰平一家曾挤在逼仄潮湿的土坯房里,他最渴盼的,是搬离大山,住进宽敞明亮的新房。“上有父母需要赡养,下有孩子嗷嗷待哺,常年入不敷出,勉强维持生计。”苦于致富无门,村民唐启源憧憬着有份像样的工作,老人、孩子生活有着落。
坐落于大围山南麓,富溪村与江西省万载县仙源镇仅一山之隔,是浏阳最偏远的山村之一,这里交通闭塞、产业薄弱,曾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村民们肩扛竹木养家、手扶犁耙糊口,这里贫困发生率高达19.63%。2014年,富溪村被纳入浏阳33个省贫困村之一,106户367人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沐浴精准扶贫春风,贫困村华丽转身。
“从泥巴路,到水泥路‘组组通’、路灯‘组组亮’,晚上出门遛弯、广场上跳舞!”晴天不沾灰,雨天没有泥,村民们惊讶于家门口的“小确幸”。
一张更广阔的路网,在脚下延伸,浩吉铁路经镇设站,大浏高速穿境而过,大围山旅游干线直通景区,通往长沙的车程缩短至1.5小时,这里正加快融入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
“全镇3个省定贫困村如期摘帽,762户2493名贫困户全面脱贫,高标准完成4个易地搬迁安置点建设,完成867户危房改造。”张坊镇党委书记张贤前晒出了“成绩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张坊镇捷报频传。
这份“成绩单”里,有贫困村的华丽转身,有贫困户的后来居上。从建档立卡贫困户,摇身变成民宿“掌柜”,田溪村村民罗铿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桃子12元一斤,俏得很,游客争着买。”盛夏时节,果园大丰收、民宿订单满,吃上旅游饭,罗铿眼里有光,“我种水果,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以生态、有机、绿色赢得消费者青睐。”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如今的田溪村,青山常在,流金淌银,绿色正成为张坊的生态底色、产业亮色。以田溪村为例,这里正成为长株潭、南昌等地市民休闲游乐的后花园,民宿、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彩虹玻璃漂流人气爆棚,西溪磐石大峡谷里一批批游客乘兴而归。
“通过众筹发展乡村旅游,田溪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从不到5000元增加至16000元。”湖南西溪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玻声介绍,2020年全村乡村旅游门票和项目收入达到1100万元,辐射带动第二、三产业增收近2000多万元。
关键词 接续奋斗
实现乡村振兴,5年打造100个美丽宜居村庄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文化下乡、资本下乡、项目下乡……如今,一条资金、项目、人才的要素之河,正源源不断流向张坊,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我是道官冲‘新村民’!”湖南沧海田非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易承业的加盟,赋予了张坊更多想象空间和发展空间。“来道官冲打卡,收获的不止世外桃源,还有诗和远方。”周末在“原宿”民宿发呆,眼前是传统村落和传承百年的非遗工艺,长沙市民李女士乐不思归。
大围山东南麓的道官冲,山水作衣、人文作骨,这里保留着最为原始的古老村落、最为浓郁的客家风情、最原汁原味的非遗技艺,古法造纸、夯土墙、送春牛等民俗散发着独特魅力。
能人回故乡、建家乡,在张坊镇,当地流传着“豆腐西施”李昔梅的创业故事。泉水豆腐、黄桃干、南瓜子、茄子皮等俏货线上圈粉,纯手工打造的农产品火爆热销。“张坊是客家人聚居区,石磨清泉豆腐口感细腻……”直播间里,李昔梅开启“带货”模式。集“猪菜共生模式+纯手工制作农产品+社区团购平台+田园体验研学基地”于一体,李昔梅带领团队擦亮“张坊山水”品牌,将大山里的原生态绿色农产品推向市场,累计为当地贫困户提供2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贫困户增收近300万元。
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浏阳市林业局驻富溪村第一书记罗华南接过“接力棒”,站在富溪高山云雾茶生产基地,他干劲十足,“踩着乡村振兴鼓点,踏上新时代的赶考之路,工作队将凝心聚力抓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抓美丽屋场建设、抓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今后五年,是张坊加快转型发展、变道超车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厚植发展优势、奋力超越争先的关键时期。”畅想未来蓝图,张贤前思路清晰,生态立镇、产业强镇、旅游富镇。未来五年,张坊将化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全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踏上新赶考之路,瞄准全面建设湘赣边乡村振兴样板乡镇目标,张坊镇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构建“富饶、秀美、幸福、活力”新张坊,5年内着力打造100个美丽宜居村庄,力争5年内打造3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0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强村,把张坊建设成为“红绿相衬、内涵丰富”的湘赣边驰名旅游目的地。
不负红色土地、不负人民
接续奋斗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浏阳市张坊镇党委书记 张贤前
张坊镇是革命老区。这片红色热土是“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的李白烈士、无产阶级革命家王首道,以及张藩、张翼翔、江文、何志远等4位将军的故乡;这片红色热土拥有李白烈士故居、王首道同志生平事迹陈列馆、桃树崖浏阳县苏维埃政府临时驻地、江口陈家祠堂等红色展馆和历史资源;这片红色热土上共有1080名烈士为中国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近年来,张坊镇上下一心,传承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弘扬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浏阳精神,逐步从一个交通闭塞、基础薄弱的偏僻乡镇,走上了一条区位改善、品质提升、产业造血、项目强基、乡村振兴的山乡蝶变新路径。2020年,张坊镇3个省定贫困村全部如期“摘帽”,全镇762户2493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面脱贫。
在接续奋斗开启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张坊镇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发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李白烈士忠诚本色,着力建好“永不消逝的电波——隐蔽战线英烈纪念馆”等红色场馆(资源),进一步擦亮“红色”底色,弘扬好红色精神,让党员群众在红色精神洗礼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汲取磅礴力量。
着力发展好革命老区,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坚持“生态立镇、产业强镇、旅游富镇”定位,全面融入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舞活乡村旅游龙头,巩固提质现有景区景点,大力推进美丽宜居村庄建设,打造全域性大景区,实现“处处见景、移步换景”;做好“一三”产业融合,做强做优“红、绿、农、文”融合的乡村旅游产业,做大做精茶叶、大米、竹笋、水果、素食菜、竹木加工等农林产业,实现产业振兴、富民增收;强化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用好板凳屋场会、众筹共建等平台,构建地域+行业协会条块结合的立体式治理格局,不断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力建设湘赣边乡村振兴样板乡镇,着力构建“富饶、秀美、幸福、活力”新张坊。
(文字整理/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静)
党心连民心,无往而不胜
庹新岗
在李白烈士的故里浏阳张坊镇采访,听到最多的一个词是巨变,翻天覆地的巨变。通过当地干部群众对过去苦日子的讲述,通过眼前所见环境优美、安居乐业的盛世图景,我们在今昔对比中受到强烈震撼,也更直观地感受到党心连民心所迸发出的磅礴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86次提到“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党心连民心,无往而不胜。百年以来,为了救民于危难,李白等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向死而生;为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建成全面小康,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扶贫工作队奔赴农村,与当地干群一道艰苦创业。历史和实践都证明,只要我们党以百姓之心为心,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就一定能创造出彪炳史册的功业。
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才能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在长沙这片红色热土上,十步之内,必有芳草。革命先辈们的英雄事迹、伟大精神,激励着我们发展的斗志,也指引着前行的方向。正如在采访中有人讲到,遇到再大困难,对照李白烈士在那么艰难的处境中仍践行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那还有什么是不能克服的呢?赓续红色血脉落实到行动中,归根结底,就是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这是一代代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动力之源,也是“四个伟大成就”的成功密码。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发展,决定了我们的奋斗永无止境。在新的征程上,实施“三高四新”战略、推进乡村振兴,都需要我们继续鼓足干劲、干到实处。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新情况、新挑战,甚至遇到棘手的难题。只要我们始终牢记为民初心,与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在发展中不断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我们的事业发展就一定能无往而不胜。
记者手记
红绿辉映 未来可期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钱娟
从长沙出发一路向东,驱车行驶1.5个小时,记者来到浏阳市张坊镇,沿途满眼苍翠,耳畔流水叮咚,眼前竹海翻腾,阵阵凉风扑面。
这里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主人公李白烈士的家乡。张坊境内已认定的在录烈士有1080位,这片红色热土,流淌着革命先烈的光荣与梦想。
这里森林覆盖率高达85%,分布着湖南境内最大的野生红豆杉群落。金钟瀑布、仙姑崖、石牛眠河、板溪水库……从浏阳河源头,到七星岭之巅,处处见绿,遍地生绿,绿色铺陈,渲染大地。
红绿辉映,如此多娇。如今的张坊,青山绿水换新颜。富溪村坐拥4.7万亩山林,返乡能人李荣庆一眼相中了这里的好生态,成立长沙市富溪源竹制品有限公司,让“绿色生态”升级为“绿色经济”。货运车辆穿梭进村,车间里竹香扑面,伴随着机器轰鸣,竹子摇身变竹筷、环保炭等,走俏山外的大市场。
“经过深加工,竹子身价翻番,公司今年产值预计达到3000万元。”李荣庆的“生意经”里,竹子浑身是宝,一根竹子被裁成段后,进入冲胚车间变成片,再做成竹筷和竹签类制品,边角废料打碎成粉,高温压制成型后变成环保炭,实现楠竹100%利用。
绿色,是生态底色,也是发展成色。在富溪村千亩茶叶基地里,茶叶长势旺,高山小气候孕育口感独特的“富溪云雾茶”,茶叶成长为富民产业、乡村振兴绿色引擎;移步田溪村,西溪磐石大峡谷里,山谷水哗哗,游客享受清凉一夏,住民宿、吃土菜、采水果、玩玻璃漂……
村民世世代代苦守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村民李大斌惊讶于山乡巨变,“借绿生金,家门口能就业,我们致富有门路!”
空心村蝶变“绿富美”,更多精彩故事还在接力续写,行走在张坊,到处涌动着乡村振兴热潮。记者深切感受到,绿水青山未来可期!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