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数字经济推动农业农村绿色低碳转型

相链区块链

刘侃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对于坚持推动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长沙提供了方向指引。鉴于数字技术和数字平台在实现降碳减排时所具有的广触达、低门槛和低成本等参与特征,以及长沙近年来在数字经济领域形成的新优势,笔者认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有利于推动长沙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

一、加强数字新基建建设,驱动农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

农业生产会产生碳排放。虽然总体来看,农业活动碳排放占碳排放总量比例不高,但农业生产领域的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占比仍然较大。为此,应引入大数据、物联网、5G、区块链等数智化技术,将农业绿色生产和环境保护协调起来,推动农田系统甲烷减排、化肥减量增效、畜牧系统减排和农机绿色节能,实现农业生产减排。一是从顶层设计层面加强数字新基建与农业生产系统深度融合的整体规划和统筹协调,做好农业大数据基础设施的优化布局和建设,构建一套完整的农业大数据运行体系;二是改进农田系统、畜牧系统、渔业系统的生产方式和养殖方式,促进农业生产全过程可视化管理,实施精准灌溉、精准施肥、精准投喂、智慧养殖及智能温控管理,加强农田、牧场的监测监管、风险预警和责任追究,减少农业各领域产生的硫化物、PM2.5等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

二、发挥数字平台优势,助力生态农业产业培育

数字平台可链接数以亿计的参与方,基于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构建满足不同需求的农业数字化平台,可打破部门间、行业间、层级间的数据壁垒,协同农业产业链生产、加工、物流、消费各环节共同减排,构筑以绿色低碳、生态循环为增长点的农业新产业新业态。一是构建农业投入品追溯管理平台,建立健全农产品碳足迹追溯体系,协调各方共同参与农产品供应链全链条减碳;二是以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为契机,建立基于数字平台的绿色农产品供给方式和供给渠道,加强农产品供应链中信息流和物质流相互融合,助力绿色农业产业链效率和产值协同提升。三是创新数字经济中的差别定价策略、供应链竞争策略、和数字贸易方式,打破消费端和供给端信息不对称壁垒,以智慧商业策略推动生态农业产业和市场不断壮大。

三、构筑数据监测系统,提升农业固碳增汇功能

农业兼具碳排放和固碳增汇的双重属性。保护和强化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的固碳增汇能力,是实现农业、农村“双碳”目标的主要途径。同时,山丘、森林、草地和渔业也兼具碳汇功能。因此,一方面应完善农业农村固碳增汇的监测指标、关键参数和数据核算方法,统筹布局对不同区域、不同标准农田、养殖场、农用地等监测点位的设置,构建科学的、分级评价的监测体系;另一方面,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卫星遥感和高清视频等信息监控手段,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变化和趋势开展常态化监测与分析,改进和优化耕作水平,提高秸秆和有机物质还田量,平衡水肥系统,提升土壤碳库和植被碳库的碳汇能力。此外,采用信息化手段助力渔业多营养立体生态养殖,提升贝类藻类固碳能力,提升渔业碳汇能力。

四、建设智慧绿色乡村,引导农村生活方式低碳转型

与城市一样,农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会产生大量垃圾和生活废水。同时随着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村居民日常生活中排放的温室气体也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农村供暖、用电、交通和餐饮等均需消耗大量能源,使得该领域的二氧化碳减排压力日趋加剧。开展智慧绿色乡村建设,一方面,可通过无人机、高清视频、信息技术、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手段,加强对农村人居环境、生活用水、生活用能等的智能管控,提升农村污水、垃圾分类等集中处置设施的运行效率和运作水平,开展农村废弃物循环化、资源化利用。另一方面,可利用移动平台、数字化新媒体等手段加强对农村公共文化的引导,宣传农村减排固碳良好做法和典型模式,多方合力促进农村居民树立“节约能源、减少排放”的意识,让节能减碳观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共同构建和谐、宜居的美丽乡村。

(作者系湖南农业大学助理研究员、博士)


【作者:刘侃莹】 【编辑:袁云才】
关键词: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