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救援插上科技翅膀,救得快又救得安全
白木
近日的一个深夜,13名户外徒步爱好者被困长沙县北山镇一深山,位置不明。消防、应急及蓝天救援队紧急搜寻,在热成像无人机的指引下,约3小时即发现被困人员,全部成功救出。这期间,无人机还空投了矿泉水和干粮,补充被困人员能量。(10月22日长沙晚报)
气温骤降的深夜,荆棘密布的山林,模糊的位置。如此恶劣的救援条件,若纯靠人力去搜索,不说全无找到的希望,至少找寻的过程会很漫长,耗费的时间将成倍增加。这意味着,包括5名小孩在内的13名被困者安全风险会大幅上升,饥饿、失温、脱水等都可能威胁一群人的生命。
这并非危言耸听,最近西安一对情侣徒步爬山不幸双双遇难,原因就是失温。类似的野游悲剧多次发生,理应引起户外徒步爱好者的警觉,同时也对救援的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不能快点、再快点?北山镇救援的成功案例予人以启示,人力救援有极限,科技赋能无极限,为救援插上一双科技的翅膀势在必行。
近年来,中国的无人机技术发展迅速,已广泛运用于农业、军事、科研、文艺等诸多领域。无人机机动性强,飞得高、飞得快、看得远、挂载强,几乎不受场地限制。这些优势非常符合救援的要求。无人机完全能够成为救援人员的最强辅助,在一些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甚至可以搭配其他科技设备,充当救援的主力。比如,让世界各国头疼的高层建筑灭火难题,消防员就可通过操作多轴无人机挂载消防水管直接飞到起火楼层灭火。
央视的一档科普节目《我爱发明》,曾介绍安徽人陈林光发明的灭火弹。在一场比试中,4名消防员使用了11个干粉灭火器,才控制住两个大油盘的火势,而陈林光用两个灭火弹瞬间就达到更好的效果。将高科技设备投入消防、抗灾、应急救援,不仅能提高救援效率,还能更好地保护救援人员的自身安全。据2023年应急管理部数据,5年来,我国有165名同志在灭火救援等任务中献出宝贵生命,1300多人光荣负伤。用科技降低救援风险,保障被救者与救援者双方的生命安全,非常值得期待。
总之,科学救援需要科技加持。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都应革新理念,加大对公共救援体系建设的技术投入,加强相关科技设备的研发应用,提升救援的科技含量,以保障“救得快又救得安全”。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