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宗街:曾经的长沙文化“洼地”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范亚湘

  潮宗街麻石路保存至今,将成为“具有良好步行体验的开放式整体街道”

  “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寒风吹拂,冬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撑着一把伞走在长沙老街上,一边听雨滴敲打麻石的声音,一边欣赏老街的景致,顿觉穿越到了身着长袍马褂的年代,有一种仿佛置身于戴望舒笔下的《雨巷》。

  只是正在改造中的潮宗街却是另一番味道,或许,要不了多久,这里的老街区就将全面复原,可以遭逢到“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1941年“厚生”教师合影。资料图片

  潮宗,原名朝宗,朝拜祖宗之意,因为旧时街口挑水而淌满河水,“朝”遂演化成“潮”。潮宗街即是潮宗门正街的简称,因临城门潮宗门而名,东起北正街(今黄兴北路),西至湘江大道,是迄今长沙市仅存的4条麻石街之一。

  从明万历年间,长沙知县衙门搬到潮宗街以来,潮宗街就成为了长沙城北的政治经济中心,人口聚集起来,街巷也就自然地铺展开来。潮宗街原名朝宗街,因临城门朝宗门而名。潮宗门又名草场门,明朝时是茅草的集散地。至今还有草墙湾的地名,墙湾即城内近靠城墙的街道。

  对接潮宗门的潮宗街自然是最宽阔的,往里走还有草墙湾、福庆街、潮宗里、九如里、梓园巷、群胜里、楠木厅、永清巷、连升街、三贵街等等,这些窄巷像毛细血管一般铺张开来,虽然看似杂乱无章,但大多数彼此相通,熟稔本地的人可以轻易地走街串巷,而对于陌生人就有如步入迷宫。

  文史专家陈先枢认为,现在潮宗街的麻石的铺设方法并不是最原始的,“应该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风貌”。长沙保存古老麻石街风貌的是太平街,尽管现在已经是新的路面,但仍按照以前的方法铺设完成,“有明清的味道”。

  城市建设最主要的就是排水问题。陈先枢说,旧时长沙有八大公沟,都是在老长沙城布局营造中人工设立的排水渠道。这八条公沟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着,潮宗街位于第二条和第三条之间,城市的污水与雨水可以通过下水道排入公沟然后流入湘江。

  那么,“作为开放式街区试点示范建设项目之一”的潮宗街历史文化街区将如何实现“蝶变”?根据《长沙市开放式街区建设导则》规定,潮宗街在改造过程中遵循的就是“通过对街区路网进行畅通优化,对小区活动广场进行文化塑造,对老旧建筑进行有机更新,实现在历史街区留住老长沙的城市记忆。”

  记者在正在施工的潮宗街历史文化街区看到,针对街区内部街巷通畅性较差、交通可达性不高的问题,一期新增了30多条交通微循环,打通了80多个断头路、瓶颈路节点,眼下已拉通多条生活街巷,实现了楼间路完全开放为人行公共通道,基本形成了窄路密网布局。

  据开福区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潮宗街改造中,道路建设以街道概念取代道路概念,拆除部分围墙,开放公共空间,充分利用建筑前区,打造具有良好步行体验的开放式整体街道。同时,片区将打造楠木旧事、时务学堂纪念馆、九如里广场、博物馆等众多的公共空间和景观广场,为人们提供一个适合碰面、交流、散步的积极空间。

  潮宗街曾是长沙文化的“洼地”,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和文化书社等私学在此创办

  在人们的印象中,旧时潮宗街是米业、堆栈业的集中之地,尤以米市闻名于世,有德安、益华、恒丰、太丰、顺丰、义丰、恒丰、友和、邓春生等10多家粮栈、米厂。然而,这里曾经是长沙文化的“洼地”,在上个世纪早期,潮宗街曾是长沙私学的繁盛之地。1914年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在这里创办,1920年毛泽东在此创办文化书社……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朝廷颁布《钦定学堂章程》,改旧式书院为兼学中西的学堂,近代意义的长沙私立学堂也由此兴起。

  陈先枢说,相对于“旧书院”,当时长沙兴起的“新学堂”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课程的设置。这一时期长沙的私立学堂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语文、算数、英语、体育,大多数学堂还特别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专门开设了与社会实践相关的课程,让学生不再是摇头晃脑死读四书五经的“书呆子”,而是成为能将读书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全面发展的新人才。

  不光是课程设置有了变化,连学生群体都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当时政策的鼓励和新文化的影响下,专门招收女生的私立学堂开始出现,女孩子也不再是只能“养在深闺”的小姐,她们有了一种新的称呼——女学生,今天的周南中学原名周家私塾,就是最早的女校之一。

  在这期间,长沙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教育家,他们顺应时代,提出救国救民、民主科学、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和人才观念。为提高私立学堂的教学质量,他们严择良师、加强课程建设,办起了数量众多、门类齐全、独立性强、以新式思想为指导的优秀学校。如被戏称为“胡九叫化”的胡元倓创办的长沙最早的私立中学明德学堂、民主革命先驱禹之谟创建的广益学校,甚至还有外国教会如美国长老会和雅礼会在长沙建立的福湘女子中学和雅礼大学中学部。这些学校始终站在湖南教育发展的前列,后来都成为历史悠久享誉三湘的名校,奠定了长沙近代新式教育的基础。

  《湖南大公报》曾于1917年8月刊文:湖南开办最早且成绩优秀者,以明德、周南、楚怡、修业、广益、三公学为最,故省议会核减私立学校津贴,于八校独家有待。另外,1924年6月,省教育厅举办的优会考,前十名中有六名为岳云中学学生,1925年,明德学堂毕业生中有70%的学生考取了北大、清华等优秀的大学,当时私立学校教学质量的优良可见一斑。

  尽管有很多优秀的学校,但众多私立学校中也不乏劣品,所以湖南省教育厅于1929年公布《私立学校规程》,其中提到:"凡申报私立中学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一、筹足资金一万元,凭银行存折呈教育厅查验;二、常年学租100担,凭田契交教育厅核定;三、有固定校舍;四、有一定数量的图书、仪器;五、组织了董事会。"尽管规定如此,但办学心切的大部分私立学校还是先办后报或边办边报。

  当时名气大、成绩显著的学校多为私立学校,虽然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他们为湖南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为国家革命和建设人才的培养,为弥补公立学校的不足 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民国时期的湖南,政治争斗频繁,日寇犯湘,战争不息,行政官员摧残教育事业的也不乏其人。私立学校走的一直是一条不够平坦的艰难之路。

  在长沙众多私立学校中,有一所设立在潮宗街楠木厅4号的学校很是特别,这就是1933年创办的厚生会计讲习所(补习学校登记),这所学校仅次于1928年创办的上海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厚生会计讲习所后改名为私立厚生会计(补习)学校,它就是湖南财政经济学院的前身,是民国时期湖南办学历史较早的培养会计专门人才的职业学校。这使得长沙成为“新式会计学校”的诞生地之一。

  厚生会计学校“困境中拔锚起航”“战火中弦歌不辍”,坚持者即使“毁家”也要“兴学”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校史专家、研究员杨安娜告诉记者,从1933到1951年,“厚生”走过了一条不平常的办学之路,这是一段“困境中拔锚起航”的艰辛时期。“日寇毁校,毁灭中孕育希望”的坚毅,“战火中弦歌不辍”的雄壮历史,是为湖南会计教育、培养会计人才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的历史。

  根据杨安娜的研究,“厚生”创办因梦而生,寄托了当时有识之士的强国富民之梦。民国伊始,百废待兴,振兴中国实业,繁荣经济发展,迫切需要推广普及西方新式会计,培养新式会计人才。而当时,虽湘学校林立,但专此教授会计者甚少,造就无多,不足以应社会之需。从日本留学归国的著名教育家熊崇煦、李肖聃(李淑一之父)等人士,执著于学界,深知高初中毕业生所学只专为升学之预备,都苦于难寻出路,为弥补普教之不足,适应国计民生之所需,于1933年4月创办厚生会计讲习所,省教育厅同年5月3日准予补习学校登记。由著名的经济学家、翻译家陈家瓒任所长,校址在长沙市潮宗街楠木厅四号。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楠木厅被焚而学校停办。

  “厚生”复办,济世育才,书写了继任者们在战火中弦歌不辍之精神。日寇犯湘,经济萧条,民生凋敝,学校遭毁,大批学生失学。涉商海多年的商人罗徵年,知晓精通改良簿记之人才于公私事业发展之重要,故欲办一会计学校,解决会计人才之困乏,救济战时失学之青年,以利国民。1940年,当得知厚生会计讲习所停办后欲复之艰,罗徴年便倾其积蓄和房产,投入其恢复重办。1941年9月,厚生会计讲习所在长沙西乡油草铺枫树嘴“怡莊”(现望城区白箬铺镇淑一村枫树嘴)恢复招生开学。

  “当时学校校产有稻田250亩,桐树700余株,果树300余株;怡莊共有正规教室5间,大礼堂1间,宿舍17间,其它房屋几十间,依山傍水,环境安谧。”1942年,陈家瓒因年老多病辞去所长职务。同年厚生会计讲习所更名为私立厚生会计补习学校,并将学制延长至一年。罗徵年任校长。长沙沦陷后,于1944年8月迁至长沙美桐乡十九保岳祠,1945年2月转移到安化城北鹿角溪刘家老屋, 1945年下学期学校又迁回至“怡莊”继续办学。1946年,为方便学生实习,将高级第四、五班转移至长沙市社璮街长沙幼幼小学(租赁)开设夜班。1949年,在长沙市天鹅塘右东园一号和青山祠五号两处新增两处办学点。

  1950年9月湖南省人民政府接管,其时,政府接管的私立厚生会计学校领导体系完备,内部组织健全。拥有教职员16人,其中专任教师9人,职员7人,人员结构合理,教师年富力强,学历层次高。因教室不够,本年下学期租赁七里庙落星田私房继续办学。1951年10月,省财政厅税务局接办私立厚生会计学校,由私立改为公办,校名改为“湖南厚生会计学校”,校长由当时正一会计师事务所所长陈纯(熊崇煦之女婿)担任。

  “厚生”的创办者及继任者们不追求个人财富,而是谋求民族发展,毁家兴学,投身教育事业,培养财经人才,不忘初心、始终如一。“外公在上世纪40年代前是个富人,在接管厚生会计讲习所以后,把家产都用于兴办厚生会计学校,至1950年全部交由政府接管。后来则穷困潦倒不能养家糊口而将儿女送人抚养,但外公仍矢志不渝,致力于会计人才培养。外公似乎天生就有办学情结,直到1962年,外公又创办了‘长沙市西区培英会计学校’。”罗徴年外孙、长沙网络读书会会长吴涛认为,民族的繁荣发展,教育是最根本的原因。“‘厚生’的优良传统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和借鉴,应当进一步传承下去,融入今后的人才培养工作。”

  专家呼吁:“在原‘厚生’的地方设立‘湖南会计博物馆’,真实地展现湖南在会计学上的地位。”

  在人们的印象中,大多以为会计只是一堆干巴巴的数字、一本本破旧的账本……其实不然。会计用品用具、会计报告、各类契约、公司档案以及与会计相关的文物,如罐装宋代铜钱、崇祯年丈清地亩公册等,都属于会计类。

  2002年6月,湘西里耶古城出土了大批秦代简牍,对此,学术界给予了极高评价。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说:里耶秦简是21世纪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堪与西安兵马俑等量齐观。其学术价值,足以与敦煌文献、甲骨卜辞媲美。然而,人们不大了解的就是,湘西里耶秦简其实是一本超大的“账簿”。

  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会计系副系主任陈敏,在“敦煌经济文书的会计制度与财务思想”及“出土简牍账簿史料整理与研究”等方面造诣深厚。她从简牍时期会计史研究的发展,勾勒出了中国出土简牍账簿史料情况以及湖南出土简牍账簿史料研究情况。据她介绍,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出土简牍总数达到30余万枚,“其中三分之一以上是账簿简,时间跨度从战国到秦汉三国两晋,内容涉及记账符号、记账方法、上计制度、记账单位、物价、经济等。里耶秦简中出土现存最早四柱结算法记录,刻齿简反映财务审计与稽核方法;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数万枚税简记录了三国孙吴时期税制及税收程序。研究表明,简牍时期单式记账法产生了巨大的进步与发展,同时,出土简牍账簿文献记录表明汉代商品经济发展处于整体上升而阶段波动的经济发展特征。”

  杨安娜认为,厚生会计讲习所(厚生会计学校)作为湖南培养近代会计专门人才的源头和基地,为促进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支撑,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由于战乱和文革的影响,学校人才培养和会计学术之影响记载不多,几乎被人遗忘。然厚生会计讲习所至今天湖南财政经济学院的发展历程,既是湖南近现代会计教育的缩影,也是湖南近代会计发展历史过程的印证,研究、挖掘、整理和弘扬厚生会计学校这段历史,对进一步研究湖南近现代会计教育及会计发展史意义重大,能填补湖南近现代会计教育史、湖南近现代会计发展史研究工作的空白,为以后会计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基于湘西里耶秦简、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在会计学历史上的影响,以及长沙曾是“新式会计学校”的诞生地之一的地位,杨安娜呼吁:“可以利用潮宗街的改造,在原‘厚生’的地方设立‘湖南会计博物馆’,真实地展现湖南在会计学上的地位。”

  杨安娜说,进行会计历史文化遗存的抢救性收藏和保护,可以弘扬会计历史文化,促进会计学术研究与交流。“我想,未来的湖南会计博物馆一定要侧重于会计文化的综合展示,其内容重在会计基本方法、制度、理论、会计实务及相关成就的展示方面,注重人、物、史三个方面。这里的‘人’是指对会计历史人物的展示;‘物’是指通过会计历史文物的收集、整理、保存、研究和展示,在抢救性地收集和整理会计历史文物、文献的同时,集中展现会计历史的真实;‘史’是指会计历史研究及展示。”

【作者:范亚湘】 【编辑:刘树源】
关键词:潮宗街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