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前夕,我们奔赴了革命老区走访烈士家乡

  编 者 按

  在新中国成立前,长沙有一批优秀的共产党人为了新中国的建立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没有看到新中国成立后翻天覆地的变化,实为遗憾;但是,后来者没有辜负他们的期待,值得欣慰。在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将实现之际,本报记者奔赴浏阳市、长沙县、宁乡市、望城区等地,走访李白、缪伯英、 何叔衡、郭亮四位烈士所在的村庄,感悟红色情怀,铭记红色历史,见证今朝巨变。

郭亮

  烂泥田蝶变成美丽郭亮湖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华

  坐标:望城区铜官街道郭亮村,郭亮烈士家乡

  郭亮纪念园坐落在望城区铜官街道郭亮村。远远看去,葱葱郁郁掩映中矗立了一片青瓦白墙、亭台楼阁,宁静而肃穆。记者到来时,恰逢一群特地从外地赶来的党员在这里举行主题党日活动,一群人怀着敬意拾阶而上,逐一参观、瞻仰了郭亮故居、郭亮墓、纪念碑廊、“郭亮带兵抓郭亮”青铜群雕等地。

  “灿英吾爱:亮东奔西走,无家无国,我事毕矣!望善抚吾儿,以继余志。此嘱。临死日郭亮。”陈列室内,一封泛黄的遗书引得众人驻足感慨,90多年前匆匆写就的三十余字,凝聚了一位革命者、一位丈夫、一位父亲对国对家的深情和厚意。托人传出遗书后第二天,郭亮英勇就义。

  然而英雄的精神不朽,不断影响着家乡人,特别是近年来在郭亮精神的引领下,这片红色热土有了翻天巨变。距离纪念园不到一百米处,是新修建好的郭亮湖,近50亩的湖面偶尔随风荡起一阵涟漪,湖边修好了观湖道路和供游人休憩的亭子,成为村民和游客休闲的好去处。

  然而在2016年之前,这里还是一片烂泥田。“以前种田要搭专门的板子,站在板子上插秧,水稻产量也很低,基本荒废了。”郭亮村党总支书记姚建国说,这片地方也因此被称为烂泥村。2004年,三村合并,改名为郭亮村。“2016年,我们启动美丽乡村建设,以支部引领、党员示范、乡贤带动、村民共建的模式,打造了谭家咀示范片区。”

  在打造美丽乡村示范片的过程中,过去的烂泥田成功蝶变成了美丽的郭亮湖。其中在外创业成功的周建波成为村民称道的乡贤,他对烂泥田进行流转,斥资2000多万元进行清淤、改造,打造成了集景观、垂钓、休闲为一体的乡村游项目。

  “搞得好,风景美了,游客来了,我们还有了流转金。”村民周德辉对家门口的变化连连点赞。当初村里提出改造烂泥田的时候,得到了很多村民的支持,他带着大家伙帮着清淤、修护坡,投工投劳,“村里变美了,家家都获益!”

  姚建国表示,近年来,郭亮村组公路硬化100%,入户公路硬化99%,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套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中心、卫生室、健身场所、居家养老中心、文化广场一应俱全。村级合作社流转土地2700余亩,规模经营比例逾八成,完成示范片区100户农户的庭院美化绿化。“下一步我们计划围绕郭亮纪念园打造红色旅游线路,引进民宿、农家乐等更多项目,发展乡村游,带动更多村民致富。”

缪伯英

  山窝窝里“长”出座座现代农庄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颜家文

  坐标:长沙县开慧镇飘峰村,缪伯英烈士家乡

  6月29日上午,在初夏的细雨中,记者驱车前往长沙县开慧镇飘峰村探访缪伯英故居。故居坐落在一个三面环山的小山冲内,这是一处典型的湘东北传统乡间民居。坐东朝西,土墙黛瓦,以大三进两天井中间过亭连接布局。

  讲解员向阳介绍,缪伯英故居始建于1830年。后历经数代扩建并修缮,至今已有190年历史。缪伯英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在此度过。

  1919年秋,缪伯英以长沙地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女高师,这位年轻姑娘来到五四运动发源地北京,从此踏上革命道路。

  缪伯英进入女高师不久,在北大学生组织的同乡会上,结识了何孟雄、邓中夏等一批热血青年。为了尽快找到拯救中国的“良方”,她中断了女高师的学习,去北大参加活动。在北京大学,她结识了李大钊,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20年11月,缪伯英参加了北京共产党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女党员。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缪伯英积极组织工人运动和领导妇女运动。1922年下半年缪伯英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女工部的负责人,并开办工人夜校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3年2月,缪伯英参与领导京汉铁路北段工人的总罢工,在罢工遭到北洋军阀政府的血腥镇压后,她秘密主持编印了《京汉工人流血记》等宣传品,揭露军阀政府残害工人的暴行。

  1927年大革命失败,缪伯英前往上海,在残酷的白色恐怖中,开展地下工作。1929年10月,缪伯英积劳成疾在上海病逝,年仅30岁。

  承先烈遗志,建美好家乡。在飘峰村,英烈精神的传承深深融入社会经济发展中。

  当日中午,飘峰山下慧润国际露营基地,村民余玲结束上午工作,准备回家。余玲说,她现在在基地从事客房服务,不用出村每个月能有2000多元固定收入。

  如今,像余玲一样,不用外出在村里就能找到合适工作的村民还有100多人。余玲们的方便,得益于近年来以现代农庄为主的红色乡村旅游业在飘峰村的蓬勃发展。

  “如今,以飘峰山为中心,村里大大小小的农庄已经有20多家,村集体收入也从0增长到50多万元。”村支书常厚林告诉记者,村里的变化可用翻天覆地来形容,1990年代初,公路还在村子6公里以外,如今,村里已经有16公里高标准村级公路,5公里非村级公路,道路全部绿化亮化,新建了11个村民文化健身场所,完成了全村200多口山塘整修和2公里河道治理。

  “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全村人都憋着一股劲,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下,村支两委带领全体村民将缪伯英烈士百折不挠、勇于牺牲的精神内化为战胜各种困难的坚定信心,缺劳动力自己上,缺资金自己凑,修路修桥,村里捐款人数就有近千人。”常厚林说,正是由于基础设施及生态的改善,才让投资及游客纷至沓来。

李白

  “永不消逝的电波” 乡村振兴的红色力量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颜开云

  坐标:浏阳市张坊镇白石村,李白烈士家乡

  从长沙出发,前往浏阳市张坊镇白石村,车程130公里,耗时1小时40分钟,高速公路一直通到离村部3公里的地方。

  “2012年底大浏高速通车之前,别说去长沙,就从我们村到浏阳城里都要2个多小时。”白石村党支部书记李恒珍说,那时候出山要翻过大洞岭,“都是山路,七弯八拐的。”

  白石村是中共上海地下电台发报员李白烈士的家乡。这是一个典型的“红色村庄”——风云激荡的战争年代,村里共有65位革命烈士为国捐躯。其中,这位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李侠”的原型,最广为人知。

  李白出生于1910年,15岁即加入中国共产党,秘密领导农民协会工作。1930年秋,李白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从此与无线电通信事业结下不解之缘。

  1938年春,他冒着极大危险担负起上海党组织与党中央的秘密电台联络工作,架起了上海和延安的“空中桥梁”。

  不幸的是,1948年12月30日凌晨,李白在与党中央电台通信过程中,被叛徒和国民党特务机关侦测出电台位置而被捕。他遭受了残酷的刑讯逼供,但敌人始终无法从他口中得到任何信息。蒋介石亲自对李白案下达“坚不吐实,处以极刑”的命令。

  1949年5月7日,李白遭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牺牲时39岁,离上海解放的日子不到20天。

  56岁的李恒珍说,自己最初详细了解李白烈士的英雄事迹,就是小时候在村里看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因为同为族亲,感觉特别震撼,也很自豪和亲切。”他说,李白原名李华初,和自己父亲一样都是“华”字辈。

  2009年9月,国庆60周年前夕,李白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2019年10月,央视大型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首期节目再次致敬这位“红色情报天才”。

  如今,来李白烈士故居瞻仰、缅怀的游客越来越多。记者看到,李白烈士故居坐西南向东北,土木结构,小青瓦屋面,四合院形式。共有大小房间16间,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辟有李白烈士的生平事迹陈列展览室。

  “2010年李白烈士诞辰100周年时,在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按原貌恢复了烈士故居。”李白的侄子李恒喜是故居的看护人,他说这里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参观人数约1万人次。

  烈士故里也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介绍,白石村地处大围山南侧,面积28.6平方公里,辖25个村民小组2100多人口,生态资源尤为丰富,森林覆盖率超过90%。当地村民依托“绿水青山”,走出了一条以生态养殖业为基础的脱贫致富路。

  “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36户100人,2019年底已全部脱贫。”李恒珍说,主要扶贫产业包括养殖黑山羊、蜜蜂等。作为烈士后辈和基层干部,他觉得要更加努力工作,带领村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来致敬、告慰先烈。

  烈士虽已远去,但李白为革命献身的精神就如同电波般穿越时空,永不消逝。 2019年10月,“湖南省无线电宣传教育基地”在浏阳市李白烈士故居揭牌成立,这也是全国唯一一个无线电宣传教育基地。

  张坊镇负责人表示, 张坊是有着厚重红色基因的革命老区,在册烈士多达1080人,除了李白故居,还有毛泽东遇险脱险旧址、王首道故居等红色景点,该镇将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做好“红色+绿色”的结合文章,抢抓大围山南大门建成、蒙华铁路经镇设站等发展机遇,做特做强张坊旅游服务产业,实现乡村振兴。

何叔衡

  “红色沙田”焕新颜,“忘家客”可归矣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禹

  坐标:宁乡市沙田乡长冲村,何叔衡烈士家乡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在何叔衡同志铜像前,全体党员庄严肃立,右手握拳,重温入党誓词。

  6月29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南苑社区党总支组织120多名党员来到何叔衡故居,开展“不忘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主题党日活动。讲解员娓娓道来,党员们认真聆听,在听到何叔衡奋身一跃跳崖牺牲,兑现“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时,很多党员情不自禁热泪盈眶,一位党员感慨地说:“叔衡虽死,精神不灭,他用热血铸就了永远的历史丰碑!”

  位于长沙最西部山区的宁乡市沙田乡,是中共创始人之一何叔衡、“延安五老”之一谢觉哉的故里。何叔衡故居始建于1785年,槽门匾额是1988年胡耀邦同志题词,目前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长沙市党员教育基地。

  “身上征衣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生合是忘家客,风雨登轮出国门。”《无题》一诗,是何叔衡于1928年赴莫斯科时,即兴改写的陆游诗作。为了寻求真理四海为家,“忘家客”成了革命先辈们的真实写照。

  1876年,何叔衡出生于沙田乡杓子冲,1902年考中秀才。由于痛恨衙门黑暗腐朽,他甘愿回家种田教私塾,被友人笑称“穷秀才”。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率先剪去辫子,宣传革命思想,和王凌波、姜梦周、谢觉哉被誉为“宁乡四髯”。

  1913年,37岁的何叔衡来到长沙,成为湖南一师“最老”的学生。1918年,毛泽东等发起组织新民学会,与何叔衡等人在长沙秘密组建了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何叔衡与毛泽东同赴上海参加了中共一大,投身到波澜壮阔的革命洪流之中。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主力红军开始长征,何叔衡奉命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壮烈牺牲,兑现“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时年59岁。

  “叔翁办事,可当大局。”毛泽东曾这样评价何叔衡。毛泽东还说“何胡子是一头牛,是一堆感情”,夸赞他像牛一样任劳任怨为党工作。

  如今,何叔衡这种“为党献身,与民谋利”的革命精神,已经深深扎根于他的故乡宁乡沙田,成为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家园的强劲引擎。

  何叔衡的曾孙何盛明今年70岁,他告诉记者,近年来,沙田乡着力建设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创办“红色课堂”,为前来参观的团队提供故居讲解、党课党史讲授服务,而老党员们组成的一支老年红色文化宣讲队,尤其受到大家的尊重和欢迎。

  作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山乡,沙田积极寻找高附加值、能带动脱贫的特色产业,“沙田包子”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金字招牌。目前,沙田包子门店在长株潭地区超过2000家,一年销售额数亿元,相关公司正在建造大型生产基地,形成“一乡一专”“一村一品”的订单种植特色农业产业。

  在长沙五一商圈开了两家包子铺的刘志伟就是沙田人,一年收入超过百万元,他开心地向记者透露:“目前沙田乡有上万人从事包点行业,占到当地劳动力一半以上,还带动周边乡镇3万余人就业。”

  依托美丽自然风光、美好红色人文、美味特色包点,“红色沙田”正在多方聚力建设美丽乡村,实现高质量发展,革命先辈的夙愿逐渐成真。昔年“忘家客”,今日可归矣。


【作者:全媒体记者 朱华 颜家文 颜开云 张禹】 【编辑:易隽】
关键词:烈士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