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彤:文学“麦田”里还有守望者吗?

  1950年7月,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影响了几代美国人乃至全球读者,也让J·D·塞林格的名字永远地留在了世界文坛上。时值塞林格诞辰100周年,其作品集中文版首次整体面世,这也是塞林格作品简体中译本第一次结集出版,并邀请塞林格的儿子马特·塞林格和中国作家展开了一番作家与隐居的对谈。

  马特·塞林格谈到他父亲的隐居,以及他父亲身处的美国文学世界,“很多作家,他们对自身很看重,一起去参加鸡尾酒会、玩扑克。这个‘文学圈’与媒体的反映不太一样,当时社会已经变成非常看重名声、非常看重名人效应的社会。可能就是因为这样的文学圈,让我父亲选择了拒绝,选择去过隐居的生活。但他的这种拒绝在很多人看来,简直是当面甩了一个巴掌。正是因为这些媒体和作家感觉被塞林格拒绝了,所以他们尽力地用各种方式去批评我父亲的选择。其实我父亲感兴趣的是更深刻、更有意义的东西。他想离开,想拒绝城市里带来的那种干扰,期望在一个平静的、安静的、美妙的环境里去写作,他想要做的是进行深刻的思考和学习,而他也真的做到了。”

  评价塞林格及其《麦田里的守望者》时,人们大都提到了他的“隐居”“遁世”。塞林格在人格行为、文学态度和创作情况方面,是有着独特、鲜明的个性特征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以后,即获得了巨大的影响,给塞林格带来了成千上万的书迷,拥有庞大的年轻读者群体。但在塞林格声誉日隆之后,他却深居简出,难得在公开场合露面,并拒绝记者的访问。他越是这样的“隐居”,越是这样的神秘,越是引起人们的好奇,也因此,塞林格被美国文学界看作是“美国当代文学界中最出名的怪作家……美国遁世隐居作家中最极端的一位。”

  塞林格不但在说话上保持静默,而且,也在文学写作上保持静默,他没有继续投读者所好,一本接一本地出版他的著作。出版商知道他下笔成金,吁求他多多发表,他也不理,他的唯一嗜好与乐趣便是写作,但不一定发表。如要发表,他就可以不按次序地抽出一篇寄出。他曾破例打电话给《纽约时报》的文化记者,解释他长期静默的原因:“不发表给了我可贵的安宁,使我深感平静。发表就会侵犯我的私生活。我爱好写作,但是我是为自己,为自己的乐趣而写作”……这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塞林格是不为时尚、不为畅销、不为“点击率”写作,是自然而然地向着自己所从事的文学写作,从自己的那些带着更明显的个人印记的文学写作中得到满足,寻求个人在喧嚣、浮躁的外在环境和内在心灵之间的平衡和安静。他这种不为读者口味、不为谋利,只为取悦自己、只为尊重自己艺术的写作习惯,引起许多珍视严肃文学价值的读者的尊重。

  近日,作家苏童在《写作不考虑热点,只在意是否触及人心》中,说到当今的作家、文学正面临着“名利场”的考验:“我写作很多年,目睹着时代变化与文学生态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永远是一字一句的特殊劳作,任何时代都不变,另一方面,文学依然是个名利场,只不过规则、程序都变了,依然有很多派对,但派对的内容变了,地点变了,宾客变了,饮料变了,服装变了,参加派对感觉很新奇,但也很辛苦。我喜欢人群,但更多的时候我喜欢清静。说到底就是这样,对于任何作家都一样,其实是他的生活方式在塑造他的公众形象。”

  对塞林格这样一位认真、严肃的作家来说,文学创作是艺术,不是一桩随便的行业,他不仅反对文学的商业化,而且也反对广告式的自我宣传。说到底,这是需要有自己的文学理想、写作定力和精神信仰的。回望我们当代文坛,一些作家外在的行为上、对待文学的态度上,却是已经明显地热心于与文学写作关系不大的作秀、炒作,娱乐化、商业式的浮躁活动。

  文学名著是怎样炼成的?文学大师是怎样炼成的?恐怕离不开安静的心灵、静默的灵魂,和对文学理想和信仰的守望吧?然而,我们当下的文坛、我们的文学“麦田”,还有像塞林格那样的坚定的守望者吗?

【作者:民彤】 【编辑:黄能】
关键词:文学 作家 名利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