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周智广:不懈探索糖尿病患者健康之路

今年4月,国内首家“远程病房”启用,患者足不出户可看“名医”。图为周智广教授在介绍“远程病房”平台。  长沙晚报通讯员 沙丽娜 摄

近日,周智广教授向记者讲述他的“中国梦”。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余劭劼 摄

1992年,伍汉文教授(前排中)领衔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首次授予糖尿病研究领域的国家科技进步奖。资料图片

2002年,中南大学内科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学)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资料图片

上世纪90年代,周智广在实验室进行科研。   资料图片

  时光长廊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学科所获荣誉

  1992年  获得糖尿病研究领域的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奖

  1996年  被共青团中央、卫生部授予”青年文明号”称号

  1997年  获得中组部、人事部、中国科协联合设立的“中国青年科技奖”

  2002年  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同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

  2008年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9年  糖尿病免疫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被批准立项建设,成为首个以糖尿病命名的部级重点实验室

  2011年  获批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同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2013年  获批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成为全国两个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之一

  2017年  获评首届“国之名医”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徐媛 通讯员 赵丽萍 赵晓华 实习生 杨治楫

  荣誉档案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糖尿病人口大国。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30年来糖尿病患病率一路攀升。1980年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不到1%,2010年上升至11.6%,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超过一亿人。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院长、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糖尿病免疫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周智广教授长期工作在临床第一线,他带领团队从根本上提高了我国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诊治水平,并针对国内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分型诊断混乱的局面,率先在国内建立了8种胰岛自身抗体国际标准化放射配体检测法。

  2011年,周智广教授团队成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2013年起,周智广教授连续3年作为特邀讲者,在世界糖尿病研究顶级盛会——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年会专场中,作关于中国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的主题报告,这为全球重视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数据。

  荣誉故事

  今年5月,在意大利罗马召开的“国际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治疗专家共识”研讨会邀请了全球自身免疫性糖尿病领域的7名顶级专家,其中唯一的亚洲面孔十分引人注目,他便是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院长、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糖尿病免疫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周智广教授。

  此次会议主席Paolo Pozzilli表示,周智广团队是全球发表LADA相关研究文献最多的团队,也是截至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临床干预研究的执行团队。专家讨论与交流中一致认为周智广团队的LADA研究成果走在世界前列,其研究成果为制定“国际LADA治疗专家共识”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大大提升了中国乃至亚洲LADA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不仅如此,去年10月,在伦敦召开的第十六届国际糖尿病免疫学大会正式宣布2020年第十七届国际糖尿病免疫学(IDS)大会将在中国北京举行。

  IDS国际大会第一次落户中国,经过了近3年的筹备。周智广作为大会主席,组织了来自北京协和医院、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等医院的国内外数十名从事糖尿病和免疫学研究的专家,组成中国申办团赴伦敦参加此次申办活动,成功击败了来自法国和美国等国的申办对手。

  从“没想过学医”到痴心无悔

  1978年,周智广填报高考志愿时,痴迷化学的他一股脑儿全填了高分子化学类专业。

  “当时没想过学医,我满脑子化学反应,只想快点去搞化学。”当他接到湖南医学院(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时,身边人都羡慕不已,那时的湖南医学院很是“抢手”,但一直有股坚韧劲的周智广“还是想读化学”。

  被分配到医疗系即现在的临床医学专业,周智广一开始没有感觉,直到1982年,周智广进入湖南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现湘雅二医院)临床实习。这时,两个病例让他的心态悄然发生了变化。“那时糖尿病患者并不多,但有个12岁的女孩,因患糖尿病导致严重的视网膜病变,两个月后,孩子再来看病时,已‘伸手不见五指’;还有一名40多岁的男病人,一天的尿量达7450毫升,相当于正常人的3倍,尿内葡萄糖竟达450克。”

  病人的痛楚深深地影响了周智广。大学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师从赫赫有名的我国代谢内分泌科先驱伍汉文教授。在完成了半年的基础课学习后,他又来到湘雅二医院临床学习,从此下定决心将防治糖尿病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硕士毕业后,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在读博期间,为了寻找科研资料,周智广还跑到北京协和医院、上海医科大学的图书馆找资料,一泡就是好几天。

  直到1995年,周智广的研究方向都以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为主,如糖尿病导致视网膜、肾脏的病变等。

  医学研究过程少不了收集标本,为了收集标本,他常常凌晨5时起床,一大早就赶到病房去收尿液。病房门口痰盂排成一行,行人都掩鼻而过,而在他眼里这是宝贵的科研资料。在他记忆中,有一例病人一天收集了一万多毫升尿液。

  1984年到1992年,为了弄明白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机制,找到防治的方法,团队在医学研究过程中收集了大量标本。这些标本成为科研最扎实的基础,仅1986年到1991年,周智广发表的论文就多达30篇,其中有十多篇为“中华牌”文章。

  周智广对糖尿病患者早期血管病变进行了10年随访研究,发现多因素强化干预比常规治疗要规范、节约、效果好,符合卫生经济学原则。他在国际上首次揭示雷公藤多甙、格列酮类药物、维生素D和DPP4抑制剂能保护LADA患者胰岛功能。他成功构建了人GAD65增效DNA疫苗,并与优化的细胞因子共表达使其增效,这为基因疫苗应用于临床防治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奠定了基础。

  1992年,由他的导师伍汉文教授领衔的大团队,以《糖尿病无机盐代谢失衡与慢性并发症的关系》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首次授予糖尿病研究领域的国家科技奖。

  “一穷二白”条件下攻坚克难

  “当时的医学界主要根据患者胰岛功能、年龄、临床症状的表现等将糖尿病病人分型,但在临床中,有8%左右的患者常常被误诊。”1993年起,周智广带领团队将研究重点放在糖尿病与免疫的病因关联上,针对自身免疫性糖尿病进展快、并发症重、预后差、诊断难的国内外状况,着手建立免疫实验检测方法。

  “研究一度相当艰难,很少有可以借鉴和参照的经验,条件也极其有限。”周智广和团队成员在当时“一穷二白”的研究条件下,首先要获得谷氨酸脱羧酶做实验。“记得当时5毫克的谷氨酸脱羧酶就要十几万元。”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研究所办公室主任彭健回忆往昔,感慨万千。

  团队查阅大量文献发现,猪大脑的脑髓中存在高活性的谷氨酸脱羧酶抗原,通过提取可以进行抗原抗体检验实验。但猪脑中的这种酶在猪死亡之后要在冷藏的环境中才能保持4个小时活性,该怎样有效获取呢?

  为了获得新鲜猪脑髓做实验,1994年长沙飘雪的冬天,在滴水成冰的凌晨,城郊经常可以看到几个年轻人穿着棉衣骑着单车。

  “那时,个别农家还有在凌晨2时到5时杀猪的,我们骑着车竖起耳朵听,哪有猪叫我们就往哪赶。”彭健说,那时候农民家一般有看家狗,夜晚警惕性高,他们随身带着棍子、打着电筒,敲开农家的门。

  “等到屠夫把猪皮剥了、挂起来,我们才能得到猪头里的脑髓。一拿到就赶紧装进保温桶立马往回赶,大概凌晨5时多回到实验室,进门第一件事就是把猪脑髓存进零下80度的低温冻箱,等待实验时提取。”彭健回忆道,为了不断提高谷氨酸脱羧酶抗原的提取量,仅那一个冬天他们就十多次去城郊搜寻杀猪的农户。

  接下来的实验程序是转化和翻译,可是这对设备要求极高,实验一度停滞。伍汉文教授到香港访问时,争取到了科研捐助100万元,让团队来了一次彻底的“装备革命”,团队迅速购置快速蛋白液相层析系统(FPLC)和液体闪烁计数仪等科研设备仪器,终于在国内率先建立起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酶活性检测法。

  此后周智广教授与团队成员黄干教授等一道,将胰岛自身抗体检测方法相继建立,并进一步标准化。

  不仅如此,近5年来,团队接收了全国26个省市50余家三甲医院送检的标本20000余例,打破了国内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分型诊断混乱的局面,率先在国内建立了8种胰岛自身抗体国际标准化放射配体检测法、荧光素酶免疫沉淀法以及电化学发光法等,建成了国内首家糖尿病免疫分型诊断中心,为患者明确了诊断,使其得到正确的治疗。

  远程医疗让老百姓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近年来,周智广带领团队探索和构筑未来医疗新体系、新生态,开创了我国医联体协同和慢病综合管理的“互联网+”和“智能+”的新模式。

  我国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形势严峻,已经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糖尿病的管理以患者自我管理为主,尤其在基层,九成糖尿病未合理治疗。今年4月,国内首家“远程病房”——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远程病房正式启用,同时启动的还有1型糖尿病联盟协作研究平台,这意味着代谢性疾病的全国同质化诊疗成为可能。

  “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患者的信息通过互联网实时传输到医院,专家定期进行远程会诊,帮助患者解决问题。”周智广说,用通俗的话解释,就是糖尿病患者可以实现足不出户看“名医”。

  深圳17岁的小李成为首批受益者之一。小李去年突然食欲大增,脸上、颈部和背部都长了痤疮,颈部还长了黑棘皮,性格暴躁,睡眠欠佳,在深圳多家医院的皮肤科、神经科等多个科室反复就诊,一直未能明确查明病因,体重增加了约15公斤。在深圳第二人民医院就诊时,医生告诉他“远程病房”平台可以和国内最顶级的专家“面对面”,建议他试一试。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李霞教授和周后德教授,通过“远程病房”工作终端接收到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的查房要求,随即安排时间与小李进行视频沟通,从精神面貌、发病经过及就诊用药经历等各个细节,结合丰富临床经验,查看大量检查结果,排除了库欣综合征,确诊为极度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在李霞教授的诊治指导下,在近期就诊中,小李身体各项指标都已明显好转,逐渐恢复至正常生活状态。

  “通过远程查房,让部分原来需要转院的患者留了下来,让我们有机会为更多的老百姓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聂国辉教授表示,“远程查房和远程科室案例会提升了基层医生的专业技能,拓展了眼界,更为患者解决了实际问题,让老百姓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荣誉新篇

  探索研究新型疫苗 预防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如果能研制出疫苗,打一针就能预防糖尿病,将有多少人从中受益?周智广教授及其团队正在对糖尿病治疗手段及其预防策略进行研究,希望这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在不久的将来能像乙肝等疾病一样,通过接种疫苗就可以实现预防,让更多的人免受疾病困扰。

  30多年,一步步走来,周智广教授领衔的团队不仅建立了国际一流的抗体检测方法,能够对糖尿病患者实施精准分型和发病风险预测,还首次发现了多种口服药物可有效保护LADA患者胰岛功能。

  在完成繁忙的临床、科研及管理工作的同时,周智广教授也以极大的热情教书育人,努力培养医疗事业的优秀接班人。他从1993年开始主招研究生,严格把关研究工作,积极探索教育规律,注重对研究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今已是桃李满天下:已培养毕业博士生64人、硕士生83人,其中20余名毕业研究生已成为科室或单位负责人。研究生的论文先后获得国际糖尿病联盟西太区大会青年研究者奖、世界糖尿病及并发症预防大会JAJH教授纪念奖、亚洲分子糖尿病大会优秀论文奖、国际糖尿病学会优秀论文奖、中国胰岛素分泌研究新星奖等。

  如今,周智广教授正带领糖尿病免疫学团队从三个方面不懈探索,寻求糖尿病患者的“健康之路”:一是研究一种最为简便的试剂盒,让基层医疗机构也能迅速、准确地检测出自身免疫性糖尿病,让全国患者都受益;二是研究干细胞改善或治愈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新方法;三是研究新型疫苗预防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这就是周智广教授的“中国梦”,简单又真诚。                                                

【作者:全媒体记者 徐媛 通讯员 赵丽萍 赵晓华 实习生 杨治楫】 【编辑:曾茜】
关键词:糖尿病 湘雅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