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乡,学海,摆渡人
文/图长沙晚报通讯员 张玲 彭红霞 实习生 毛婧妍
9月9日,浏阳市社港镇新安完小,随着上课铃声响起,朱联明拿起教科书,走向三年级教室。窗外阳光灿烂,照亮了走廊,也照亮了年近六旬的他。
在学生们眼中,朱联明是一名平凡而温暖的老师。然而,9月8日,在庆祝第40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活动上,他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名誉载身的是他,默默耕耘的也是他。朱联明扎根山村,一心扑在教育工作上;他关爱学生,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他勤奋好学,从业30多年,他通过自学取得大学文凭,如今又计划考研……在朱联明的身上,教师的责任与担当体现得淋漓尽致。
乡间耕耘
坚守三尺讲台,他在偏远学校教学37载
朱联明出生于1968年,因为山乡求学不易,他立志要服务家乡、回馈家乡。面对外界的繁华,他毅然选择留在山间,以教鞭为犁,深耕细作,这一坚持便是整整37个春秋。在社港日清小学教学点,他坚定地驻足了19年,撑起了山乡孩子们的希望。
“原本日清小学早已纳入了并校计划,但应部分村民的需求,暂缓撤校。”朱联明说,他非常理解有些家庭无法承担远距离就学带来的其他支出,为了满足大家的要求,他一人留下来,承担起一所学校的运作。这一留,就是13年。这13年里,学校孩子们多的时候有20多人,少的时候只有几个人,到2020年,只剩下了4个孩子。
就算学校只有一个孩子,他依旧甘之如饴。每日晨光初破,他便提前抵达校园,从清扫到消毒,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只为给学生们营造一个安全、整洁的学习环境。夕阳西下,当孩子们欢笑着离开,他又变身为园丁,上山拾柴,与炊烟为伴,继续他的校园维护工作。夜幕降临,昏黄的灯光下,是他批改作业的身影,是他精心备课的专注,更是他对教育事业无尽的热忱与执着。直至夜深人静,方得休憩。2022年,随着日清小学的孩子们顺利并入新校,朱联明这才告别这处承载了他19年责任的岗位,回到之前担任过教师的新安完小,继续他的教育之路。
新安完小,这所有着40多年历史的学校有9名老师。在这里,朱联明不仅是学生德育的引路人,更是体育与数学的多面手。除了策划活动、连接课堂内外,他更是变身维修工、园艺师,用心维护学校的每一个角落。从电路维修到绿化修剪,从劳动基地的辛勤耕耘到每日的校园消毒,他的身影无处不在。夜幕低垂时,他仍在为教务工作默默耕耘,直至半夜才回家。
朱联明的家离新安完小足有20多公里,去年冬日,朱联明发生了一场意外,让新安完小校长张杰彬至今仍心有余悸——当时,由于道远路滑,天又黑,骑着摩托车的朱联明不慎跌落河道,手和脸都受了伤,无法动弹,幸好家人、朋友及时找到了他。此后,为了安全与教学两不误,朱联明选择了住进学校的教师宿舍。
沿着办公楼走进宿舍,小小的一间房,没有独立的卫浴,目之所及只有一张床、一把吊扇——是他习惯了的清贫。
书香摆渡
资助学生80余人次,激励孩子在逆境中奋发向上
“2乘以6等于多少?谁知道呀?”课堂上,朱联明示意一名学生回答。当“18”的答案脱口而出时,教室里的孩子们笑成了一团,回答错误的孩子也不好意思地捂住了嘴。朱联明让孩子们安静下来,拿起粉笔为孩子们列出算式。
因为各种原因,山区的孩子们往往起步较晚。在朱联明眼中,这更是他倾心尽力、诲人不倦的原因。岁月悠悠,寒来暑往,他始终坚守三尺讲台,以无尽的耐心与热情,细心浇灌着山区孩子们的心田。
“我们学校有个孩子,成绩不太好,对上学没什么兴趣。”朱联明说,通过多次与孩子聊天以及家访,他终于知道了问题所在,“因为父母离婚,孩子从小缺乏家长的引导和关爱。同时,因为家庭情况不好,家长经常说‘读不起书’,让孩子对学习缺乏信心。”
该如何帮助他呢?朱联明发现,这个孩子的体育成绩不错。于是,朱联明每天早上六点都会邀请他一同锻炼。一学期下来,这个孩子对上学没了抵触情绪,还爱上了体育课。在今年的社港镇运动会上,他代表学校获得了投铅球第一名。“上学让他有了成就感,对未来也有了更积极的动力。”朱联明说。
在37年的教育生涯中,“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境困难而失学”是朱联明坚定不移的信条。为此,他不仅自己经常向困难家庭伸出援手,还牵手爱心人士,为困难学子搭建起一座座通往梦想的桥梁。至今,他资助的学生已超过80人次,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师者大爱。
正因朱联明从不向困难屈服,总是坚定地前进,他的精神也为山区的孩子们点亮了灯火,孩子们学会了在逆境中更加奋发向上、勤奋学习。他所执教的班级,成绩斐然。自回到新安完小以来,他又继续助力学校在“八中督学区”内领跑,综合成绩稳居榜首。
学海划舟
育人不忘育己,他自学取得本科文凭,如今又计划考研
虽然一直扎根偏远山区,但朱联明从未停下学习的脚步。由于文凭不算高,他不断自学,不断自我超越。这一盏知识的灯火,不仅点亮了当地孩子们的梦想,也让他在学海中扬帆启航。
“我始终认为,如果自己的学习停滞不前,就不能当好一名老师。”朱联明说。自1987年从浏阳师范毕业后,他因家庭原因未能继续深造,却从未让学习的脚步停歇。此后,他报考湖南师范大学的自学考试,在2003年收获了专科文凭,随后又以优异成绩完成了本科学习。
“他的本科毕业论文,赢得了校内外师长的高度赞誉。”同事们纷纷为朱联明点赞,而一位教授的鼓励——“何不继续攻读研究生?”则如同一针强心剂,为他指明了新的方向。于是,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之余,他更加刻苦地自学,力求不断充实自我。2000年,他获得计算机一级证书;2007年,他获得计算机高级证书;2001年,他获得普通话三甲证书;2011年,他参加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顺利完成小学品德与生活学科的研修……在工作、学习之余,他还坚持撰写教学论文,写教学心得、教学后记、教学小故事,先后有十多篇论文获省、市级奖励。
“未来五年,我将全力备战北京大学的研究生考试。”朱联明目光坚定,对于自己的人生,他从来都认准了方向。经过长达18年的自学,他通过了15门专科考试、12门本科考试,拥有了本科文凭。但他不愿就此止步,不仅是研究生,他还希望能成为博士。
朱联明的成就与奉献、好学与进取,让他获得了同行的认可。他的授业恩师、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退休教授刘济远曾给予他高度评价:十年如一日,以明灯照亮学子前程;坚守教育岗位,普及知识,守护公平;朝朝暮暮,甘于清贫;岁岁年年,初心不改。他的无私奉献与赤诚之心,实乃师者之楷模。
讲述
山村教育守望者
彭祖耀
在浏阳市社港镇,连云山麓宛如一幅静谧的水墨画卷,徐徐展开。在那画卷深处,有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在这里,有一位如明灯般照亮学子前路的教师——“中国好人”“全国模范教师”朱联明。
青春芳华,青丝染霜,他引领孩子们踮起脚眺望山那边的风景,一步一步迈向希望的远方;他如同一支灵动的画笔,在这片古朴的土地上,奋力描绘着属于山村教育的故事。
“麻雀王”“哪吒”
清江村日清小学,位置偏僻、规模小,工作与生活条件艰苦,然而,它却承载着村上孩子们的未来。如今,日清小学已被并校。在日清小学工作期间,朱联明老师,便是山里娃希望之光的点燃者。
清晨,万籁俱寂,遥远的天际只微微泛起一抹鱼肚白。第一缕阳光还在山的那边奔跑着,朱老师便已披着还未散去的、如轻纱般的微微星晖,踏上了挂着莹莹露珠的田埂,走向学校。
当朱老师来到学校门口,用那布满岁月痕迹的手轻轻握住门把,缓缓推开校门,轻微的“吱呀”声,仿佛是在开启一个充满希望的新世界。他静静站在那里,身姿挺拔如松,眼神中满是温柔与期待,宛如一湾宁静的湖水。
不一会儿,孩子们陆续来到学校。朱老师满脸慈爱地看着他们,亲切地打着招呼。下雨天,学生打湿了头发,他拿起毛巾帮忙擦干;学生打湿了衣服,他烧火为孩子们烘干。夏日,孩子们午睡后,他会准备几桶清凉的山泉,让他们醒来擦擦汗、洗洗脸;冬日,他会在厨房里砌一个火塘,让孩子们烤火取暖。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朱老师阳光般的温暖,家长们也说,朱老师既是孩子的老师,又是“保姆”。
在那桃花源式的小小教学点,朱老师既是校长、又是教师,所有科目都是他教,还要尽可能教好,家长们称他“麻雀王”“哪吒”老师。
课堂上,朱老师就像拥有“三头六臂”,他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将知识变得鲜活有趣,孩子们用那一双双明亮的眼睛,紧紧盯着他,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瞬间——语文课上,他用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引领孩子们穿梭在文学的浩瀚海洋,采撷诗词的芬芳、感悟故事的魅力;数学课上,他将复杂的公式和难题拆解成一个个清晰易懂的步骤,激发着孩子们的智慧火花;英语课上,他迅速切换角色,带着孩子们感受另一种语言的奇妙;美术课上,他用自己略显笨拙却充满爱意的笔触,启发孩子们发挥想象,描绘五彩斑斓的世界。
为了给孩子们上好每一堂课,朱老师常常备课至深夜。那间简陋的办公室里,昏黄的灯光如同一层温暖的纱幕,笼罩着朱老师专注的身影。他微微前倾着身子,眉头紧锁,犹如一位沉思的学者,手中的笔不时在纸上沙沙作响。遇到难题时,他会停下笔,用手指轻轻敲击桌面,陷入思索。突然,他的眼睛一亮,找到了答案,随后迅速在纸上记录下来。
累了,他缓缓起身,活动一下有些僵硬的身体,然后沏上一杯热茶。袅袅热气中,他闭上眼睛,让那淡淡的茶香在鼻腔中弥漫,慢慢驱散疲惫。片刻后,他又坐回桌前继续备课。饿了,他简单地炒个剩饭,扒拉几口,再次沉浸在工作中。
春华秋实,硕果累累。在他的努力下,连续十多年,学校教学质量在学区名列前茅。
“泥瓦匠”“樵夫”
朱老师的业余时间不属于自己,依然属于山村的孩子们。
学校破旧,屋顶时常漏雨,朱老师便撸起袖子,站上梯子,双手紧紧抓着边缘,谨慎地爬上屋顶。他的神色专注,眉头微微皱起,仔细地扫视着每一片瓦。阳光洒在他的身上,汗水顺着他的脸颊滑落,他却浑然不觉。
踏上屋顶后,朱老师缓缓蹲下身子,轻轻地拿起一片瓦,仔细端详着,仿佛在鉴赏一件珍贵的艺术品。他的手指在瓦片边缘轻轻摩挲,感受着瓦片的质地和状态。确认瓦片有破损后,他小心地将其放在一旁,又拿起一片新瓦,准确地摆放在合适的位置。
朱老师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把屋顶修好,不能让孩子们在漏雨的教室里上课。每一次摆弄瓦片,他都格外用心,仿佛在完成一项神圣的使命。他全神贯注地做着泥瓦匠的活,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忘记了自己的疲惫。
学校没有食堂,学生用瓦钵子或搪瓷碗装着饭菜来上学,朱老师为了让孩子们吃上热腾腾的中餐,自己捡柴火给学生蒸饭。放学后,他成了“樵夫”,戴着草帽,在树林与灌木丛间穿梭,拾捡枯枝。他挑着柴担,伴着“嘎吱”“嘎吱”的节奏,哼着《小小渡船》:小小渡船,小小渡船,渡船就像一个摇篮,日出摇来满河的童话,日落时摇走彩色的梦幻……
晚霞映照着日清小学,朱老师在校门口挥手山雀般的孩子,仿佛一幅流动的画卷。他转身来到学农基地,用刚刚还满是粉笔灰的双手熟练地翻土、播种、浇水。他盘算着潘柱喜欢吃的黄瓜该搭架了,欣赏着妍妍喜欢吃的豆角一丛丛垂挂在藤蔓上,宛如绿色的丝带。蔬菜茁壮成长,孩子们有好菜吃了,他心里也开满了花。
在朱老师的心中,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闪烁的星星,独一无二且无比珍贵。他熟知每个孩子的喜好,知道廖徐麟爱画画,便时常鼓励他用画笔描绘出心中的美好世界;知道朱洛灵喜欢唱歌,便在课间休息时,静静聆听她那宛如黄莺般的歌声。他把孩子们的梦想,种在了春天的风筝上,让它们飞上蓝天。
当孩子们遇到困难时,朱老师那温暖的目光宛如一抹冬阳,饱含着关切、信任。他会走到孩子身边,弯下腰,声音如同春日的微风:“别害怕,孩子。困难只是暂时的,老师相信你一定有办法克服它。”当孩子们取得进步时,朱老师的笑脸如同阳光般明媚:“你真棒!你的努力老师都看在眼里,继续加油哦!”接着,他会变戏法似的拿出一个小小的奖品,或许是一支彩色铅笔,或许是一个漂亮的书签,满含着他对孩子们的爱意和鼓励。
“傻子”“外交家”
当年撤并学校时,朱老师风华正茂,完全可以“孔雀东南飞”。然而,他毅然决然地留在了日清这所单人校。同事笑他“傻”得可爱,他风轻云淡:“雷锋不是说,甘心做有利于人民的傻子吗?”他深知,这个有4000多人的村庄不能没有学校,他不能走。
多年来,凭着朱老师的满腔赤诚,“麻雀学校”不但没有消失,反而越来越美。为了改善教学条件,朱老师四处奔走,用真诚的话语和执着的精神,打动了每一个人。一棵树撼动一棵棵树,一颗心感动一颗颗心。有人向他竖起大拇指:“朱老师,你是教师队伍出色的‘外交家’啊!”
随后,便有爱心单位伸出援手,为学校修建新篮球场、校门,装修教室,安装电路和电风扇,挖水井,改造厨房,还添置了课桌椅。看着这一切,朱老师情不自禁地用脚踏风琴弹奏起了《宝贝》,是啊,学校、孩子就是他生命中的宝贝。
又一年,朱老师联系上长沙一家爱心集团。他一次次走进大楼,向每一个有可能提供帮助的人详细介绍学校的情况。他的声音因疲惫而有些沙哑,但话语中满是对孩子们的关爱和对教育的执着。从一个办公室到另一个办公室,朱老师不知走了多少路。中午,他在路边买个馒头,就着一瓶水,匆匆吃完又继续奔波。集团负责人被朱老师感动,投入爱心资金,翻新了学校屋顶,新建了冲水式厕所,还修建了围墙。在浏阳市教育局,以及爱心单位、企业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焕然一新,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苍翠群山之中。
“有耕耘,就一定会有收获,只要坚持,就会胜利!”这是朱老师的口头禅。为了学生,他扎根山村,痴心不改。他犹如一叶轻舟,把山村里的孩子们渡往青青绿洲。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朱老师的坚守显得尤为珍贵。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教育情怀。他的故事,激励着更多人关注乡村教育,关爱乡村孩子……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