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上升22位,长沙科创“跑得快” | 山水洲城记
日前,国际知名学术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发布了《自然》杂志增刊《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4》。数据显示,2024年长沙位居全球科研城市第23位,较2023年上升7个位次。
《自然指数-科研城市》自2017年由施普林格·自然集团研究发布,以各城市科研人员被纳入自然指数高质量期刊上发表论文的贡献份额为衡量标准评价科研城市,探讨全球科学发展趋势。在自然指数近两年总体产出增长最快的城市中,中国城市占据主导地位,跑出了创新“加速度”,其中就包括长沙。
2021年起,长沙率先成立由市委书记牵头的市科技创新委员会,高规格统筹谋划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纵观该榜单,长沙从2021年的45位跃居2024年的23位,三年上升了22个位次。
一
作为反映城市高水平基础研究产出的指数报告,“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分析领先科研城市关键驱动因素时,将高水平大学、机构和人才的聚集、政府对科研的财政支持等作为重要因素。其第一指向,就是科研论文的主要贡献者——科研机构特别是大学。
2024年6月,2023年度国家科技奖出炉,湖南大学李树涛教授牵头的“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成像与识别理论方法研究”、中南大学李夕兵教授牵头的“岩石动静组合加载破裂理论与方法”两个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同年8月,湖南师范大学景辉教授牵头申报的“人工量子杂化体系物理前沿问题”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资助;
同年12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吴义强院士牵头申报的“竹材代塑结构调控与定向重组转化机制”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立项……
数据显示,长沙拥有61所高校、160多家科研机构、3000多家科技创新平台、60多名两院院士。“985”高校数量居全国第三。在长高校学科齐全,实现了14个学科门类全覆盖。
抛开这些面上数据,深究各高校的实力,你会发现长沙被称为科教发达的创新之城,名副其实——
国防科技大学为我国“两弹一星”、北斗导航和载人航天等重大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战略力量;
中南大学被誉为锂电行业的“黄埔军校”,矿业工程连续四年世界第一,化学等多学科居全球前千分之一;
湖南大学拥有10多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和20多个部级创新平台,其化学等多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
湖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科研团队多人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在“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领域形成了鲜明特色和国际领先优势……
这些成就与对科研的持续投入息息相关。
长沙近年来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研发强度突破3%,全市基础研究投入也跟着“水涨船高”,占比提高到12%。
持续的投入也带来了丰硕的创新回报。
2024年是长沙的科技丰收年:荣获国家科技奖13项,其中主持完成8项,在全国排第7位。首次在全球半导体器件领域最顶级会议IEDM上发表半导体新技术,成为全国第10个城市。在2024全球科技集群百强榜排名32位,超过芝加哥、费城、新加坡、德黑兰;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指数及排名,以及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中较2023年均上升2位,排名全国第9。
二
《自然》增刊在展现自然科学领域最新科研产出的同时,也揭示了科学人才流动和国际科研合作方面正经历的变化。
入选“2024人才友好型城市”,人才发展生态指数位居全国前十;长沙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居全国第三;“人才吸引力指数”跃居全国第十、中部第一,人才总量增长至300多万人。2024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数量居全国前列。
来自湖南大学的一组数据颇有说服力:该校“十三五”以来引进青年教师1200多人,其中,来自世界前100高校或国内学科前5位高校的占到58%;国家高层次人才达到350人。
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90后”教授李东,是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来自陕西的他,2018年从沿海地区知名大学博士毕业后,选择加入湖南大学,依托学校优秀的科研团队和完备的科研平台,加之有地方良好的科研环境加持,他在存算一体材料设计与器件构筑领域“心无旁骛”搞科研,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作为地方和高校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北京大学长沙计算与数字经济研究院成立两年多来,发展迅速,聘请了两位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引进了包含10位国家级人才在内的50余名高端人才;193名员工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超80%,20多人有海外留学背景。
沿海地区和海外人才回流现象,在科技型企业也同样常见。
湖南归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心血管及心脏重症领域的诊疗效率提升的科技企业。曾经摆在公司创始人、CEO魏新面前的最大挑战,就是招不到理想的专业人才,但如今这一局面有了根本改变。日前,他接受橘洲君采访时直言:这两年从沿海地区回流的人才明显多了,来投递简历的不乏知名高校研究生。
初创型企业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如此,知名龙头企业更不用说。
2024年1月,“智汇潇湘·金博奖”全球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海外科技人才专场赛决赛在长沙举行。深圳市中和储能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化工博士谢伟带来的“高性能低成本液流电池长时储能系统”,入选“最具投资价值项目榜单”。当时他告诉橘洲君,公司将投入3000万元在长沙建设规模化生产线,预计2024年上半年建成,下半年开始交付订单。
近日,橘洲君再见到他时,这些目标在长沙均已实现,项目已落地望城经开区建设生产基地,建成第一条液流电池生产线,并交付了液流电池大型充电宝订单,目前正在为欧洲客户的订单赶进度。
三
在解读“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榜单时,有专家提出,有必要通过完善科研评价体系等方式,努力产出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同时,鼓励科研人员从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让科研成果更好为生产生活服务。
长沙科教和人才资源富集,如何深度挖掘这座“富矿”,找到一条长沙和高校“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双向奔赴之路?
——成立市校(科研机构)联盟
长沙与16所重点高校和10余家科研院所通力协作,推动将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变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3年多来,联盟内的高校、科研院所有近3000项科技成果在长沙转化,孵化企业超100家。
——深化政产学研金协同
明确高校院所牵头承担的市级重大专项必须有长沙本地企业参与,近年来以产学研形式实施的重大专项占比提升到60%以上。
协同共建军工央企长沙联络站,聚焦新能源、半导体等优势学科领域与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共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长沙还深化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市外高校合作。
长沙新能源创新研究院于2024年4月成立,中南大学副校长、长沙新能源创新研究院院长郭学益介绍,研究院成立以来,同十六家行业知名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引进钠能时代总部暨产业化基地项目落户长沙经开区,5000吨规模产线正规划建设;与军芃科技合作,开发新能源智能装备系统,预计未来五年在新能源行业推广应用,可实现产值40亿元。
——打破核心技术攻关组织和学科边界
建成3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和1个省级大学科技园,打通“技术研发 (学校实验室)—转化孵化 (科技园)—产业化壮大 (产业园)”的成果转化链条;构建“成果转化基金+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科技金融赋能体系;推动试点科研人员依法享有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长期使用权和转化收益权;建成15个成果中试基地;探索“先投后股”等成果转化新模式……
一系列举措推动科研突破迅速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湖南大学副校长李树涛教授主持完成的“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成像与识别理论方法研究”项目,应用解决了城市、山地等复杂场景的空谱高分成像和目标精准高效识别难题;
长沙理工大学机械装备高性能制造团队将多项技术转让给湖南五新隧道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并产学研合作开发,攻克了高寒缺氧、千年冻土、断裂地带等复杂地质条件隧道施工智能装备技术难点,研发装备在“世纪工程”—川藏铁路、中国首个海外高铁项目—印尼雅万高铁等国内外大型重点工程中成功应用。
……
2024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超1400亿元,高校“三技”合同本地转化率近50%。
四
“许多科研产出快速发展的城市,在中国国家战略的一些关键技术领域都扮演着‘专家’角色。”《自然》杂志网站在分析榜单中上升最快的全球“科研城市”发展趋势时如此写道。
这与长沙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追求和定位,十分贴合。作为上升最快的全球科研城市之一,长沙是世界知名的“工程机械之都”。工程机械、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产业集群等成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近年来主动融入全球竞争格局,面向全球引育研发中心200多家,其中不乏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研发中心、斯泰兰蒂斯汽车研发中心等“三类500强”项目。(“三类500强”,是指世界财富500强、中国企业500强和民营企业500强。)
这种关键角色的扮演在战略科技力量的锻造上也可看出端倪。数据显示,长沙目前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140多家,其中包括18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近三年从零的突破增长到3家,目前正在积极构建“1+2”国家实验室培育体系。长沙获得国家科技奖励数,曾在国家创新型城市中排名第4。
在关键技术攻关方面,长沙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坚持将国家重点支持我市的先进制造、新材料、现代种业等领域作为市级攻关优先支持方向。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布局的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绝大部分项目有长沙市企事业单位参与。
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科技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的协同努力下,长沙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频频“出圈”。
铁建重工成功研制了全球直径最大、单体最重、承载最高的8.61米整体式盾构机主轴承,攻克我国工业发展的35项“卡脖子”关键技术之一,解决盾构机全产业链自主化的“最后一环”。
中南大学邹应萍专家团队通过不同于前人的分子设计策略,合成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DA'D-A 结构的Y系列受体光伏材料,使用此材料将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效率从12%~14%的水平提升到15-20%的水平,连续多次刷新单结有机太阳电池效率的世界权威认证纪录,目前仍处于领跑地位。
长沙天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攻克了室温环境下蓝宝石振荡器关键技术,研制成功我国首台、世界最小的室温蓝宝石振荡器,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实现产业化的蓝宝石振荡器产品,已在航天航空、量子物理和仪器领域应用,有力促进我国多行业精密测量能力提升。
在全球创新格局加速重构的背景下,开放与合作正推动知识、资源和技术的全球流动。长沙,这座逐光奋进的科研之城,正以澎湃之势汇聚创新洪流。未来,且看星城逐浪科研潮、创新名片领风骚!
记者/徐运源 刘丹
编辑/刘丹 校读/欧艳
初审/彭培成 终审/文波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