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少功:我们这代人何其幸运丨长沙见证·改革开放40年

  编者按

  他们,是长沙晚报四十年来新闻报道的当事人、弄潮儿;

  他们,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长沙故事的参与者、见证者。

  一纸一春秋,一人一见证。从今天起,本报将隆重推出“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长沙晚报新闻人物见证录”大型系列报道,记者的笔头、镜头将再一次聚焦他们,回望新闻当事人40年来的风云岁月,听听他们讲述改革开放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1978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天之骄子”之一的韩少功刚进大学校园就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短篇小说《七月洪峰》, 40年来他一直活跃在文坛,在许多同时代的作家相继退隐后,他依然坚守着,不断推出新作品,不断超越自己。

  长沙晚报记者 范亚湘

  重温记忆

  架不住朋友的劝说,最后一刻报名参加高考

  1977年10月21日,全国各大媒体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获得这个消息时,从长沙下放到汨罗的知青韩少功,已经调到汨罗县文化馆担任文学创作干事,其内心并没有多少激动:“当时我正接受一本传记文学的写作任务,在陕西出差,我一心只想把文章写好,对于其他事情,不敢去奢想。”

  出差回来后,已经有知青在复习备考了。但那些已经回城参加工作的知青并不是很热衷,“其实那时候大学毕业生的工资也就是50多元,比普通工人只高一点点,因此,很多人并不觉得大学有什么吸引力。”是报考还是放弃?就在韩少功还在犹豫时,几位朋友一股劲地鼓动他,“他们知道我喜欢读书,不去报考有些可惜。我架不住他们劝说,在截止期的最后一刻,决定去赌一把,报了个名。”

  “我知道语文考试问题不大,但数学是个问题。”韩少功只好借来十几本数学教材,一天一本地“啃”。临考前一天,韩少功陪几位朋友一起去逛县城的商场,“当晚我睡得很踏实,第二天精神饱满地进了考场。”幸好1977年的数学试题不难,韩少功“考了个97分”,他觉得“自己考得不错”。

  一心向往文学创作的他,把以文科见长的湖南师范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前身)填为第一志愿,“因为我对接到通知书不意外,所以拿到录取通知书时,也就谈不上有多激动。”1978年3月,韩少功走进了大学校园,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天之骄子”之一。

  时代感悟

  把一两件事情做出诗情诗意

  我很感谢这些年匆忙的生活。真正的理想主义——高质量的理想主义,就是在现实中找到理想。现实肯定有缺陷,有很多无奈,比如我们做十件事情,真正自己想做的、能做到的就一两件,但我们只要把那一两件做好,做出有诗情、有诗意,那就是理想主义。做的过程中,让自己觉得愉悦开心。

  回访见证

  “作为这个时代的见证者,不写些文章对人不住啊”

  联系上韩少功时,他已经从汨罗“移居”到了海南,“我就像一只候鸟,每年春暖花开时迁徙到汨罗,天一冷就飞到了海南。”从2000年开始,韩少功一直这样生活,他戏称:“一边是热闹的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一边是相对淳朴安静的农村,两种生活状态都占了,作为这个时代的见证者,不写些文章对人不住啊!”

  韩少功自称为“汨罗农民”,在他的身上也体现了一种农民的质朴和直言不讳。最初到汨罗乡下生活,韩少功还有一些不太习惯,后来他意外发现这里有亲近自然、了解基层的好处——圈子外的农民、生意人、基层干部可以让他知道更多新鲜事。“我从来就有点‘宅’,不太喜欢热闹,即使‘宅’在汨罗乡下,也能深切感受到变化,因为新时代的乡下从来就不是封闭的。”

  韩少功把这种生活状态写进了散文集《山南水北》,以生动朴素的语言记叙了他的乡村生活,让读者感受到了他晴耕雨读的生活方式以及新时代乡村的风土人情。当这本书获得第四届鲁迅文学奖时,韩少功说:“我最想说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乡村也发生了急剧的变革,只有真正地融入其中,才能发现其色彩。”

  1978年,刚进大学校园的韩少功就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短篇小说《七月洪峰》,自此一发不可收拾。40年来,他一直活跃在文坛,即便许多同时代的作家相继退隐,他却依然坚守着,不断推出新作品,不断超越自己。同时,他有着多重身份:翻译家、学者、官员、农民……每一重身份,他都演绎得完美,应付自如。

  韩少功“游离”于农村,与“农”为伴是他区别于当代其他作家的最大特色和魅力,亲近土地、亲近自然。农民的幽默风趣为韩少功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词汇,农村生活的宁静简单让他能够更好地沉入思考。40年的抒写,韩少功由刚开始写知青文学到后来倡导“寻根文学”,再慢慢被业内称为“中国作家中最有思想的作家”。“所有的故事和思想均来自于我从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经验。”韩少功说。

  在人们的印象中,韩少功喜欢远离现代、亲近原始。实则不然,韩少功每次都爱谈“当下”:“改革开放40年成就巨大,这当然是‘中国道路’的一部分。全世界一百多个发展中国家都在搞市场经济,为什么就是发展不起来?在网上随便查一下数据,1949年中国只比四个非洲的国家强一点,其他几十个非洲国家都比中国富。但现在呢?”韩少功认为,“中国道路”将会越走越宽,面对一种新思想、一种新方案、一个新时代,学者们和作家们是有很多事情可为的,甚至大有可为。

  “这当然不是说当下中国就没有忧患。前不久我去香港、深圳,发现那里的房价高得离谱,压得青年们喘不过气来,人们连读小说、散文、诗歌的激情都没有了。每一个人都有手机、微信账号、电脑,有海量的资讯,但人们越来越困惑,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现代化生活吗?”韩少功直言,这就需要作家们盯住现实,更加努力地去感受和思考。

  尽管社会变化很快,但韩少功始终认为大道至简,因而每个人都不能忘记初心。变中有恒,一如恒中有变;简中有繁,一如繁中有简。就文学而言,尽管当下正遭遇世纪之变,遭遇以市场化为主的制度性冲击,以互联网为主的技术性冲击,产生了太多变量,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和处理,但文学仍是文学,既不会变成数学,也不会变成马戏……大道至简,心诚则灵,与心同在。“最好的作品是人心相通的桥梁,人能感到温暖,为之震颤。”

  韩少功坦陈他的天资不是很高,“历史给我的机遇也是一个很平庸的人生,只能说我尽我所能,很诚实也不算太懒惰地在写作这个事业上做了些小事情。我已经尽力了,也只能尽这么大力。可以说,那一字一句里,是我40年的人生。我不说满意我的人生,至少是不惭愧、不后悔。”

  当记者向韩少功展示《长沙晚报》关于他荣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回顾高考经历、作品评介等一系列报道时,韩少功对家乡媒体深表感谢。他说:“我只是这个时代的见证者,而《长沙晚报》不仅是时代的见证者,同时还是时代的记录者。我们这代人何其幸运,能生活在这样一个丰富的时代,得到了这么多读者包括家乡媒体的各种呵护和支持……这样,就让我用更多更好的作品来回报吧!”

  专题>>长沙晚报新闻人物见证录

  他们,是长沙晚报四十年来新闻报道的当事人、弄潮儿;他们,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长沙故事的参与者、见证者。

  一纸一春秋,一人一见证。

  请跟随“长沙晚报新闻人物见证录”,回望新闻当事人40年来的风云岁月,听听他们讲述改革开放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作者:记者 范亚湘】 【编辑:谭伟】
关键词:韩少功 长沙晚报新闻人物见证录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